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當生活壓力與教養面對面:父母應試著與小孩分享情緒

當生活壓力與教養面對面:父母應試著與小孩分享情緒

Heho健康 2020/07/26 15:00

01.jpg
2020-7-27 11:31


生活並不容易,它不一定總會安穩地進行,疾病、失業和親人去世會無預警的發生。然而,我們無法選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緒、壓力和疲憊都會改變我們的心情,破壞士氣和精力,對親子關係產生影響。

當生活的考驗消耗了我們的精力

無論是經濟上的困難、失業的威脅、職場上的霸凌問題、親人生病或過世,或是我們自己罹患疾病,都會帶來沉重的焦慮,也讓我們無法如自己希望的那樣多陪伴孩子。

事實上,消耗精力的不是這些問題本身,而是我們為了壓抑情緒所做的努力。

當然,問題令我們擔心,但如鉛一般沉重的則是焦慮。我們用焦慮這個詞來命名神經叢層級的壓迫感,那不是一種情緒,而是許多情緒的混合體,是一種與壓抑恐懼、憤怒、悲傷等情感有關的寄生感覺。它與灰暗的想法、負面的信念結合在一起:「我做不到的,我很沒用,我一點價值都沒有……」焦慮是我們所陷入的情緒混亂狀態的表現。

為了不讓孩子害怕、為了保護孩子,但也為了不去正視現實,我們常常寧可讓壓迫我們的焦慮噤聲,把它們好好地保存在心中,試圖在別人面前將焦慮隱藏起來,特別是在自己的子女面前。然而,談論我們遭遇的問題和引起恐懼的事,能讓我們脫離這種混亂狀態,並整理情感。就算這未能解決問題,也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也因此有更多方法來解決問題。

幫助我們整理情緒並不是孩子的責任

當然,幫助我們整理情緒並不是孩子的責任。我們必須依靠其他成人,像是伴侶、父母、友人、心理治療師等。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向孩子隱藏情感,孩子有權知道我們在擔心什麼,或者,如果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孩子至少也有權知道我們在為某些事情焦慮。「我現在覺得焦慮,但那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

否則,他們會胡思亂想,也開始焦慮,卻無法清楚找出焦慮的來源。他們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學業成績滑落、越來越常做蠢事、壓力、睡眠問題、攻擊性、憂鬱……這些症狀既是潛藏的焦慮的後果,也是孩子潛意識地想透過吸引父母對自己的注意力,讓他們分散對自身煩惱的關注;也是孩子在困惑之中,試著把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怒氣發洩出來的方法。這些看似都是無意識的,但有時候根本不是。在治療中,常常會有孩子像昆汀一樣坦白:「爸爸讓我害怕,他身上有一顆怒意的球。我沒辦法克制自己不做蠢事,所以當他對我生氣時,這顆球就跑出來了。」

如果我們不說出來,孩子會尋思意義,並在腦海中建構出通常比真實情況更糟的幻想。他們會下意識地想幫助我們,以下是一些在諮詢中常聽到的句子:

「我媽媽什麼都不跟我說,她甚至沒在我面前哭過。但當我看到她的樣子,我告訴自己,永遠不要再為她帶來煩惱。」

「我父親會假裝什麼事都沒有,但我看得出他非常不快樂。我一直很注意他,想要讓他開心。」

不談論自己擔心的事,目的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孩子

矛盾的是,我們之所以不太談論,甚至完全不談論自己擔心的事,目的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孩子。

但是閉口不談一點都不能保護他們。一起哭泣、分攤憤怒,這跟分享喜悅一樣重要,能讓我們感受到連結,感覺彼此合而為一,幫助父母不去害怕孩子的反應,也能不那麼為孩子擔心。而孩子則能知道發生了什麼,因此擁有了瞭解父母的關鍵。請注意,當我說「談論與分享」,絕對不代表向孩子傾吐,把重壓宣洩在他們身上,期待來自他們的安慰或期待他們多少負起責任。別把角色顛倒了:他們不是我們的保護者,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不能逃到孩子身旁,讓自己獲得安慰。我說的是告知,不要閉口不談,不要隱瞞,不要把情緒藏在內心。壓抑的情緒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不知不覺地,當內心忙著向孩子隱瞞情緒時,我們就疏遠了孩子;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我們心中的位置變小了,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不想要他們看見。

再來,會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我們被煩惱壓迫,但孩子什麼都沒表現出來,沒有產生任何明顯的症狀,而這常會惹怒我們。我們甚至可能會指責他們太無憂無慮,但其實是我們刻意向孩子隱瞞自己的煩惱。另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們不知不覺地開始為我們的情緒負責。

※ 內容授權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作者為伊莎貝爾.費歐沙,遠流出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