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研究/新磁振造影 揪出雷擊頭痛

研究/新磁振造影 揪出雷擊頭痛

台灣新生報 2019/04/11 00:00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世彬昨(十)日表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常因一些日常生活的活動,例如上大號用力時、洗澡淋浴、性行為高潮時或情緒激動所誘發,且有五%機率可能會復發,臨床是以鈣離子阻斷劑治療病患頭痛問題。

在科技部腦科學專題研究計畫補助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署君、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世彬、副研究員周坤賢研究團隊,利用先進神經影像技術,找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的腦部影像特異性變化與釐清其病生理機轉,該論文已於二○一八年九月一日刊載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神經學》上。

該研究團隊昨(十)日於科技部召開「磁振造影新方法,雷擊頭痛不再是可怕夢靨」記者會,由陳世彬醫師進行簡報。他指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RCVS)(又稱為雷擊頭痛)是近十年才被正式命名的疾病,是最嚴重且最危險的頭痛疾患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如爆炸般的劇烈頭痛,病患在發病期間,常因一些日常活動,例如上大號用力時、洗澡淋浴、性行為高潮時或情緒激動所誘發,醫師形容「這種頭痛會痛到躺在地上打滾」,八成以上為四十至五十歲女性、男性則占兩成。

陳世彬醫師指出,此一劇烈頭痛讓病患嚴重失能,反覆至急診就診,甚至因此害怕從事日常活動,影響生活甚巨。而此症候群病患,有相當高機會產生缺血性中風、腦出血或腦水腫等併發症,造成病患及醫療體系相當大的負擔。

過去大規模研究顯示,在正常人腦部磁振造影影像上,若有少量小白點(即白質高亮度病變),將會顯著增加將來中風、失智症及死亡的風險。該研究團隊利用新磁振造影序列及開發新影像分析技術,證實RCVS病患的腦部白點體積,在疾病發作期遠高於正常人十倍以上,且這些小白點具有特殊空間分布及時序演變,與過去所知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或偏頭痛等疾病的相關白質病變,完全不同,具疾病特異性表現,其體積於疾病急性期與血管收縮嚴重程度相關,可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腦指標。

過去研究判斷疾病嚴重性,需要使用侵入性的血管攝影,且對於血管收縮影像的判讀,經驗的有無,也將造成判讀上的落差。此研究採用的新技術,可克服這些困難,讓一般臨床醫師也可輕易判讀。研究團對長期追蹤下,發現這些白質病變在血管收縮恢復正常時也會部分消失,提供臨床醫師及病患重要參考資訊,也利用血流動力學的分析,推論此白質病變與腦部缺血及自律神經功能異常所造成的過強腦血流脈衝有明顯相關的病生理機轉,對以後開發疾病專一性治療具有幫助。

目前該團隊對此病進行更深入研究探討,最近於歐洲頭痛聯盟官方雜誌(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發表新高解析度血管造影判讀此病血管壁發炎成果發表及證實天氣(包括溫度、氣壓及降雨量)可影響此病發生率約十%,並已發表於美國頭痛學會官方期刊(Headache);現正進行包括血液、尿液、腦脊髓液及基因相關研究,尋找此病可能的生物標誌,希望能早日釐清病生理機轉,找出新治療與預防之道,以嘉惠病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