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台灣發現可治巴金森症藥物

台灣發現可治巴金森症藥物

好醫師新聞網 2019/01/18 11:05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巴金森氏症是一項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童綜合醫院發現臨床藥物 [頭孢曲松],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補充新的細胞。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期待試驗成功,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  

巴金森氏症是腦部神經持續退化所造成的疾病,病患腦部的多巴胺神經系統與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持續死亡,因此導致肌肉顫抖、僵直、無力,而且很高比例的患者會合併出現失智症狀。童綜合醫院副院長也是神經科權威許弘毅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已經在文獻中被記載超過200年了,這個疾病的症狀依舊,近年來患病人數急速增加,然而治療方法尚待突破。

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巴金森氏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從2004年的每10萬人口約有85人患病,到2011年這個數值增加將近一倍(為150人);其中以60歲以上的民眾是罹患此疾病的高風險群,當年齡增高到70歲的時候,患病率增加為10倍。然而有些患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患病,例如世界拳王阿里,在43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此症,演員麥克福克斯在30歲罹患此症。

由於人口結構老化,導致巴金森氏症的患者越來越多,全球患者約為800萬人,台灣目前病患人數約為10萬人。如果沒有開發出更好的治療藥物,巴金森氏症對民眾健康的危害,將更加劇烈。因此加速投入研究治療此疾病之藥物,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巴金森氏症患者由於運動功能退化,不僅走路困難,連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從床上起身都很困難,而後無法順利做精細的動作(例如寫字、穿襪子或扣鈕扣等),導致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僅患者痛苦,家屬也很不捨。

童綜合醫院許弘毅副院長他發現一個已經在臨床上使用數十年的老藥—[頭孢曲松],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補充新的細胞。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期待試驗成功,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為了研發更好的治療藥物,積極推動這項由FDA及衛福部核准的國際新藥二期臨床試驗,進行老藥新用治療巴金森氏症。這項醫藥技術是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歷經十數年的研究成果,  

何應瑞教授指出,談到巴金森氏症,必須感謝詹姆士巴金森醫師,他們一家三代都在英國倫敦郊區的霍克斯敦(Hoxton)小鎮執業。巴金森醫師非常細心,他總是仔細觀察患者,包括在街上的民眾,並且詳細記錄他們的動作。他留意到有些人的動作出現異常,例如: 肢體不自主地顫抖、肌肉衰弱無力、身軀向前傾、走路時腿抬不起來、步伐無法邁開,於是出現小碎步、重心不穩非常容易跌倒;患者生活上原本簡單的動作都會變得非常吃力,例如筷子拿不穩、很難伸手夾菜、以湯匙舀湯會抖到湯汁溢出來、無法扣鈕扣;由於腳沒力,所以坐下時,通常都是直接跌坐在椅子上(為了患者安全起見,不可以坐有輪子的椅子)、從椅子上站起來很困難;到了晚期,喉嚨的肌肉也受到影響,患者說話與吞嚥都會很困難,甚至出現失智症。巴金森醫師在1817年將他所觀察到的病患症狀記載並且出版,於是以後的醫師可以根據他的描述正確診斷這個疾病。

1960年代發明了左多巴(L-dopa),這個藥物是多巴胺的原物料,可以在腦內轉變成多巴胺,暫時緩解運動困難的症狀,但是這個藥物沒有辦法阻斷多巴胺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防止病患出現失智症。1997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將[深部腦電擊](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應用於巴金森氏症患者。DBS的原理是在腦內植入微電極,用外加的電流,將腦內異常放電的腦區(例如視丘下核)的電活性調節使其恢復正常,以減輕運動困難的症狀。上述左多巴藥物或手術,可以暫時減輕症狀的嚴重度,以改善生活上的不辨,但是並無法治癒巴金森氏症。

何應瑞教授指出,要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 1. 抑制神經死亡、2. 增加神經新生、3. 恢復神經正常活性。如果達成上述三項功能,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或死亡的數量減少,因此神經發炎減少)、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或原本萎縮的體積逐漸回升),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何教授以其神經科學與藥物學的專業背景,採用頭孢曲松治療巴金森氏症,他的研究結果不只在實驗動物看到療效,近期與史丹佛大學合作應用於治療病患,成效非常顯著。

童綜合醫院童敏哲執行副院長指出,新的藥物療法如果要廣泛應用於治療病人,必須經過非常嚴謹的臨床試驗,童綜合醫院的醫療團隊將會盡全力使這項臨床試驗順利成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