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邊「趖」不念ㄘㄨㄛˋ!他曝正確讀音 網驚呆:念錯30年了
台灣傳統美食「鼎邊趖」深受不少人喜愛,
尤其是基隆廟口的必吃小吃,
其傳統作法是把在來米漿加熱凝固,
再搭配其他食材煮成湯。
不過「鼎邊趖」的念法其實是錯的,
不少人都念成「ㄘㄨㄛˋ」,
近日有網友一篇國小文章,
「趖」的拼音為「ㄙㄨㄛ」,
讓不少網友大吃一驚。

「鼎邊趖」
是基隆廟口的吃名小吃,
深受不少人喜愛。
(圖/資料照)
原PO在Threads上發文貼出一張照片,
課文名稱為
「台灣美食詩選-鼎邊趖」,
他表示自己從小到大都念鼎邊ㄘㄨㄛˋ,
不過其實是念ㄙㄨㄛ。
貼文曝光後,
獨特的讀音引發不少網友討論,
「從小到大念錯了30年」、
「過去都有邊讀邊,
但看到也有人寫『銼』」。
還有網友解釋,
「鼎邊趖」,
台文寫做「鼎邊趖 tiánn-pinn-sô」,
為基隆的一種小吃。
意思為在鍋邊扭來扭去,
源自小吃的製作方式。
根據教育部台語辭典指出,
鼎邊趖是一種小吃,
以麵糊在熱鍋上急敷,
隨即將薄糊取上,
切成長條狀,
再加入蔥、薑、魷魚、
香菇、金針、肉等煮熟即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