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693785
- 帖子
- 260
- 精華
- 2
- 積分
- 1870
- 活力
- 1870
- 閱讀權限
- 20
- 在線時間
- 3733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22-11-8
- 最後登錄
- 2025-8-28
|
69#
發表於 2025-8-27 20:58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十七章 搞核查“貓捉老鼠”頻告急,施淫威“沙漠之狐”草收兵
美國自以為“沙漠風暴”行動幾乎全部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化、生能力,然而,伊拉克一位叛逃者提供的情報令西方大吃一驚。這位叛逃者在伊拉克敏感部門長期從事核武器研究,他說多國部隊的空襲僅炸燬了伊拉克的3個核設施,另有4個因事先未被探明而完好無損。為了徹底銷燬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剝奪其擁有這些武器的權力,美國不斷向伊施壓,核查與反核查的對抗波譎雲詭,險象環生。
1991年4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687號決議規定:伊拉克必須無條件接受在國際監督下銷燬所有的生物、化學武器以及射程超過150公里的彈道導彈,今後不准擁有或研製核武器以及生產核武器所需材料,將其現有的核力量完全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之下,為此聯合國成立了一個負責銷燬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委員會(簡稱“特委會”)。此後,圍繞武器核查問題,美國和伊拉克多次發生嚴重對抗。1997年10月,特委會主席理查德。巴特勒的一紙報告,又使“貓捉老鼠”的遊戲上演了。
1997年夏,特委會主席巴特勒上任後,多次表示要在對伊問題上保持中立。伊拉克認為這一立場有利於儘早實現擺脫經濟制裁和武器核查的願望,因而表示歡迎。
9月,伊拉克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充分、徹底、完全”的報告認為,海灣戰爭後伊拉克已經完全執行了聯合國的有關決議,其所有的生化武器、核設施及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導彈已基本銷燬,要求聯合國根據687號決議第22款結束對其武器核查和經濟制裁。
然而,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份報告,不僅未提海灣戰爭後伊在執行安理會決議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責伊在銷燬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隱瞞,且多次阻撓武器核查小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脅小組工作人員的安全。美國還為安理會起草了一項決議案,提出限制伊拉克官員出國旅行。該議案以9票贊成、5票棄權在聯合國獲得到通過。
在美英的授意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134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嚴格遵守聯合國各項決議,儘快交出所有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最後的、完整的”資料,否則將對伊實施新的制裁。
這項決議猶如當頭一棒,沉重打擊了曾滿懷希望的伊拉克,嚴重傷害了伊拉克國民的自尊心。伊拉克指責這項決議是在美國施壓下做出的,伊拉克拒絕接受這項決議。
10月29日,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作出決定,不再允許特委會以及聯合國武器核查組內的美國人進入伊拉克,並於10月30日和11月2日、3日拒絕美國武器核查人員實施核查工作。
伊拉克還對聯合國利用美國U-2飛機對伊進行偵察活動表示不能容忍,要求用不對伊拉克懷有敵意的飛機取代美國的U-2飛機,同時威脅說,將要擊落繼續飛入其領空的U-2飛機。美方立即作出反應,多次強調將採取包括軍事打擊在內的“明確而強有力”的行動迫使伊就範,使武器核查得以繼續。
鑑於日趨緊張的局勢,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於11月4日下午打電話給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希望伊拉克在聯合國特使訪問巴格達期間及其使命結束前,停止驅逐仍在伊拉克執行聯合國武器核查任務的美國人。當日,在薩達姆總統的主持下,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就安南的要求舉行會議,“伊拉克同意了安南的請求。
儘管聯合國特使與伊拉克方面進行了多次會談,但調解未能成功。為了向薩達姆施加壓力,美國先是下令在印度洋活動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編隊駛入海灣,做好戰鬥準備。緊接著從世界各地向海灣增派兵力,以加強對伊拉克“禁飛區”的監督,並隨時準備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在很短的時間內,駐海灣美軍迅速增至2.7萬人,各型戰艦22艘、作戰飛機300多架。英國為配合美軍行動,將“常勝”號航母開海灣。從11月15日起,英軍、科威特部隊與美軍進行了為期三週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美國政府警告伊拉克,不得阻止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的活動,否則將受到嚴懲,並聲稱“將不會是小小的打擊。”
美國一方面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加軍事力量,另一方面加強外交斡旋,尋求對伊動武的支持。然而,除了其盟國英國一家表示支持,其他歐洲盟國以及俄羅斯、阿拉伯國家等都未苟同,這就使美國有點騎虎難下了。
11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伊拉克堅持禁止美國人參加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進入伊拉克的強硬立場感到遺憾,希望伊方配合聯合國的調解努力,以避免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進一步惡化。如果安理會認定聯合國的調解努力失敗,將考慮對伊拉克採取新的制裁措施。
當天,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呼籲安理會認真聽取伊拉克的正當要求,並重申伊拉克政府不會改變拒絕美國武器核查人員入境的決定。
而美國再次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採取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以迫使薩達姆取消禁止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中的美國人入境的決定。11月12日,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137號決議,對伊拉克實行進一步制裁。決議譴責了伊拉克違反安理會有關決議,禁止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中的美國人員進入伊拉克和有關核查地點的行動。它要求伊拉克立即撤銷其10月29日的決定,無條件地充分與特委會合作。該決議草案是由美英等9國提出的。
決議決定對與上述違反安理會決議的行動負有責任的伊拉克官員及其武裝部隊成員實行旅行制裁,禁止他們在各國入境或過境。這一制裁保持到伊拉克完全與武器核查小組充分合作為止。
決議還表示,如執行這一決議有需要,安理會將堅決採取進一步措施。
11月12日,美國白宮發言人說,如果伊拉克繼續無視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將採取進一步的措施。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說,所謂進一步的措施絕不排除軍事行動。五角大樓一些官員透露,美國已作好了一系列應急準備,一俟需要就將對伊拉克實施打擊。
11月13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主持召開了革命指揮委員會和執政的復興黨地區領導機構聯席會議,會議發表的一項聲明宣佈:立即驅逐隸屬於特委會中的美國籍武器核查人員出境。這是伊拉克對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加重對其制裁的1137號決議作出的正式反應。聲明同時表示,伊拉克將繼續同聯合國特委會以及其他武器核查人員進行合作同一天,應美國政府要求,安理會經過緊急磋商後發表一項主席聲明,對伊拉克驅逐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美籍工作人員的決定表示最強烈的譴責。
11月14日,除少數留守人員外,68名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離開巴格達撤往特委會的後勤基地巴林。這些武器核查人員是根據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13日作出的一項決定撤離的。與此同時,伊拉克也提出一項新的建議,即調整武器核查小組人員的構成,使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在核查小組中擁有同等權力。如果這一點得到同意、伊拉克將允許美國核查人員返回伊拉克。
這一建議被美國方面拒絕。白宮發言人麥柯里說:“伊拉克無權決定武器核查人員的組成。”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則稱,伊拉克的新建議是尋找外交途徑解決危機努力的一部分。
11月18日,美國國防部宣佈,美國將再次向海灣派遣6架B-52轟炸機和6架F-117隱形戰鬥機,以及協同這些飛機運作的KC-130空中加油機和其他後援飛機,以增強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實力。
就在美國增兵海灣時,外交調解也進入關鍵時期。11月18日,俄羅斯外長普里馬科夫向新聞界宣佈,俄總統葉利欽當天在位於莫斯科郊外的總統官邸會見了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雙方就避免武力解決伊拉克危機問題制定了明確的計劃。普里馬科夫還表示,希望舉行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會議,討論政治解決伊拉克危機問題。
11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代表在日內瓦結束關於伊拉克危機的會談後發表聯合聲明,希望看到伊拉克“無條件”接受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人員重返伊拉克,根據安理會1137號決議的規定開展正常工作。
就在同一天,危機終於出現轉機。在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主持下,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和復興黨地區領導機構舉行聯席會議,正式決定同意特委會和武器核查小組包括美國人在內的所有核查人員從即日起返回伊拉克恢復武器核查工作。這項聲明說,在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通過信件密切磋商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提出建議,希望尋求一條平衡的政治解決這場危機的辦法。伊拉克接受了俄羅斯的建議。聲明強調,通過對話解決目前危機所取得的結果雖然並非伊拉克的全部要求,但伊拉克對此仍表示滿意。
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正式磋商後,同意聯合國伊拉克武器核查小組成員於21日返回伊拉克。當日,包括美國人在內的特委會的77名武器核查人員從後勤基地巴林乘坐聯合國飛機返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1月22日,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正式恢復對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工作,這次核查危機獲得政治解決。
伊拉克這次以美國核查人員刺探情報為由,向美國核查人員下了逐客令,還威脅準備隨時擊落侵犯其頜空的美U-2間諜飛機。這顯然是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發起挑戰。美國感到,不給以嚴厲懲罰,就在會某種程度上動搖它作為超級大國說一不二的地位。然而,美國在這次危機中並沒有達到懲罰伊拉克的目的。一位美國前政府官員風趣地說:“大家無非是按照薩達姆的曲調跳了一場舞。”美國一方面在嘴上說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危機,另一方面卻向海灣調集了大批戰機和戰艦,使美國在海灣地區的戰機猛增至300多架,戰艦增至20多艘。整個伊拉克都置於美國機載、艦載戰斧式導彈的射程之內。美國的用意很明顯,那就是以武力為後盾,以懲罰為目的,迫使伊拉克就範。
然而,正當美國開動軍事和輿論機器的時候,伊拉克卻回到了原先的立場,使美國一下子失去了對伊實施軍事打擊的口實。難怪許多美國人感到,這次他們分明是被伊拉克給耍弄了。
1998年1月12日,伊拉克政府宣佈,伊拉克將從13日起禁止特委會下屬的一個武器核查小組在伊執行任務,直到該小組重新組成並保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人員在小組中的比例達到平衡。
伊拉克所指的這個小組是由美國人斯科特。裡特率領的一支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該小組中包括9名美國人、5名英國人、1名俄羅斯人和1名澳大利亞人,於11日抵達巴格達。顯然,在伊拉克看來,16人中14人來自英美的比例妨礙了檢查的公正性。
伊拉克不僅對核查人員組成提出異議,還指出裡特本人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務,因此不能接受他們的核查。裡特36歲,1984年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和馬歇爾學院畢業後,加入海軍陸戰隊。海灣戰爭期間,他在沙特的美軍司令部當情報分析員。戰爭結束後他進入聯合國特別委員會從事對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小組,退役時軍銜是海軍陸戰隊上尉。伊拉克媒介宣稱,裡特在武器核查中的行動“像條賽拘一般,對伊拉克的國家安全全然沒有半點尊重”,並說他派到伊拉克來是“為了製造危機,並且來執行特委會以外的任務。他在核查中的表現威脅著伊拉克的安全與主權,他是為了間諜任務而非禁止武器任務而來的。”伊副總理阿齊茲則是罵他是個“搗亂者”,說他“偽造事實、製造謊言、故意拖延核查進程以及給安全委員會提供假報告”。
伊拉克這次拒絕核查與上次不同,不是要驅逐核查行動中的所有美國人而是針對行動中的一個小組,而且矛頭直指小組領導人斯科特。裡特。與此同時,聯合國其他小組的工作都在照常進行,並未受阻。
實際上,伊拉克把氣統統撒在斯科特。裡特身上並不是沒有緣由的。裡特小組的任務是調查伊拉克採取何種手段來逃避武器核查,他盯住的目標都是一些伊拉克方面認為比較敏感的地方,而且裡特經常不事先通知伊方就突然行動,曾多次激怒伊拉克人。1997年12月,他就帶領一個小組突然搜查薩達姆總統經常去的哈巴尼亞湖邊療養地。那是一次未事先通知的突擊行動,雖然一無所獲,但伊拉克方面一直對此不滿。
l月12日,伊拉克官方發言人說,自1997年11月發生武器核查危機以來,伊拉克就把特委會人員構成不平衡作為一個重要問題提出。他強調,由美、英控制的特委會將導致延長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阻礙安理會687號決議第22條款的實施。這位發言人還稱,美國人控制了特委會在紐約總部和在伊拉克境內的核查行動,並在武器核查過程中一再捏造事實,製造謊言,故意拖延武器核查工作,並向安理會提交有關伊拉克執行687號決議情況的不真實報告。
美國和聯合國方面當即對伊拉克指責表示否認,說伊拉克此舉無非是想轉移視線、轉嫁矛盾。美國總統克林頓當天在白宮說:“伊拉克無權來挑選誰參加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決定權在聯合國手裡。如果明天他們還不讓工作,那麼我希望聯合國安理會能採取相應的強有力的行動。”
當天,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記者招待會上,勸告伊拉克不要在聯合國武器核查問題上採取魯莽行動,以免激化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安南說,他希望伊拉克政府耐心等特委會主席巴特勒下週前去巴格達,同伊方討論並解決有關問題。
l月16日,英國首先耐不住性子,外交大臣庫克宣佈英國的‘常勝“號航母將駛入海灣,與已在那裡的武裝力量配合,擺出一副迫使伊拉克就範的架式。
1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紀念海灣戰爭七週年的一次講話中,對聯合國核查工作發出了“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在未來6個月裡,聯合國仍不能結束對伊武器核查及取消經濟制裁的話,聯合國核查小組則需離開伊拉克。
l月對日,伊拉克表示,有關聯合國對包括伊總統府在內等敏感地區核查問題的討論應推遲到4個月以後進行,因為到那時,聯合國對伊拉克銷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努力會有一個全面的評估。伊副總理阿齊茲批駁說,核查人員認為伊拉克國家元首的住處可能匿藏生化武器的說法是荒謬的。他還特別列出8個地方為核查禁區。
巴特勒訪問巴格達期間,同伊方會談的中心議題是勸說其儘快同意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無限制地進入伊拉克任何地點,包括總統府。然而伊拉克拒絕了巴特勒的建議。
巴特勒無功而返,心裡很不是滋味。1月23日,他在向聯合國安理會報告他此次巴格達之行的結果時,指責伊拉克方面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不與特委會合作,阻撓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的工作,致使武器核查無法正常進行。隨後他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又宣稱:“從目前情況看,伊拉克仍擁有可摧毀以色列城市特拉維夫的生物武器。”
此言一齣,立即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巴特勒的報告和講話猶如火上澆油,西方各大媒體藉此大肆渲染伊拉克可能的核、化。
生武器威脅及核查問題,危機由此驟然升級。
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獲悉巴特勒的報告後,於1月24日召集外交和安全顧問開會商討懲處伊拉克的問題。出席會議者包括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國防部長科恩、國家安全顧問塞繆爾。伯傑、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尼特和駐聯合國大使理查森。
經討論研究,大家傾向於進行時間較短、火力較猛的轟炸,目的是破壞伊拉克軍事機構和削弱伊拉克製造和運載生化武器的能力。這樣,旨在打擊伊拉克的“沙漠驚雷”計劃正式出籠了。
1月28日,奧爾布賴特奉命離開華盛頓,踏上通往歐洲和中東的遊說之旅。與此同時,國防部長科恩前往海灣地區,同那裡的盟國和夥伴商討同一問題。然而,除英國外,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搭乘美國的戰車,美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不過,這並沒有動搖美對伊動武的決心。美英兩國在大造聲勢、對伊發出戰爭威脅的同時,加快了在海灣地區的軍事集結。美調集了包括2艘航空母艦、300多架戰鬥機、近3萬軍隊在內的強大軍事力量。第三艘航空母艦“獨立”號抵達海灣水域,而將“尼米茲”號航母撤回國內。英國的“常勝”號航空母艦也已抵達海灣。美國防部還考慮增派3000人的地面部從前往科威特。因為一旦對伊拉克實施空中打擊,科威特可能會受到伊拉克的報復,這支部隊將用來挫敗伊拉克對科威特的襲擊。
美國陳兵海灣,完全出於其戰略利益的需要。其戰略意圖在於維護其在海灣的長久利益特別是石油利益,對海灣國家和伊朗“殺一儆百”,強化其在中東乃至全球的主導地位。倚仗強大的軍事力量,美國防部長科思揚言,如果美國對伊拉克下手,其規模將超過以往的幾次軍事打擊。
面對美國的強大軍事壓力,伊拉克並沒有屈服的跡象,並對美國的戰爭警告發起反擊。且月29日,薩達姆表示:“伊拉克不希望發生戰爭”,但他同時警告說,如果“邪惡的敵人入侵,伊拉克將別無選擇,只有用其全部的潛力、經驗和信仰進行自衛。”
薩達姆的基本目標是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以求儘早解除聯合國對伊的制裁。為了儘早取消制裁,薩達姆面對美國的強權和“封殺”,忍辱負重。他容忍了美國對伊主權的粗暴干涉,容忍了美國對伊拉克民族尊嚴的踐踏,容忍了美國把持下的武器核查小組搜查伊拉克農業部、情報部等要害部門。對於薩達姆來說,他認為七年來伊拉克基本執行了安理會的有關決議,因此,放鬆對伊制裁的條件已趨成熟。而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反對給伊鬆綁,反而試圖加強對伊制裁。在他看來,不與美國對抗,美國也絕不放鬆對他們的壓力;而與美國對峙,最壞的結果無非再次受到襲擊。於是,在核查問題上堅決反對美國的立場和政策,對美國大聲說“不”!
在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於2月20日踏上了伊拉克國土。他在與薩達姆會談時就和平解決危機達成了共識。2月對日上午,安南與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在巴格達簽署了聯合國在伊拉克進行武器核查協議。協議規定:伊拉克不加限制、無條件地向聯合國特委會武器核查小組開放包括8個總統府邪在內的伊拉克境內任何地點,以便核查小組執行核查任務。
美國對協議表示謹慎贊同,因為它滿足了美國提出的條件。
但是克林頓總統稱,一旦伊拉克違反同聯合國達成的協議,美國有權立即對伊拉克動武。他強調,重要的不是聽伊拉克說了什麼,而是看它做了什麼,“我們得春伊拉克是否言行一致”。
3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批准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至此,因美國大舉向海灣地區增兵、並威脅要對伊拉克動武而日趨緊張的核查危機得以緩解。
1998年10月五日,伊拉克政府宣佈,由於對聯合國解除對伊制裁的前景感到失望,它自當天起停止與聯合國特委會任何形式的合作。伊拉克政府之所以作出上述決定,是因為對10月30日安理會通過的分兩階段審議解除對伊制裁方案的不滿。安理會的方案是:第一階段審議伊拉克在銷燬武器方面執行安理會決議的情況;第二階段審議伊拉克執行安理會決議其他條款的情況,包括釋放海灣戰爭中扣押的科威特戰俘和歸還科威特財產等。但方案同時為全面審議此問題開列了先決條件,即特委會需證實伊拉克已恢復與武器專家的全面合作。伊拉克為此迅速作出反應,認為此方案故意拖延對伊制裁問題的審議,也未能提出解除對伊制裁的明確時間表。
伊拉克還聲明要求聯合國安理會解除現任特委會主席巴特勒的職務、改組特委會,使之成為一個真正中立的專門國際機構,而不應成為一個間諜機構或美國的代理。
聲明強調,伊拉克作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對解除制裁的前景感到失望。聲明說,在美國控制下的特委會及其主席巴特勒為阻撓解除對伊制裁,不斷散佈謠言,甚至不惜製造武器核查危機,否認伊在銷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過程中所取得的進展。聲明說,經驗告訴伊拉克,在美國的壓力下,安理會按傳統的方式已不可能解除對伊的制裁。這是伊拉克方面自1997年6月巴特勒開始擔任聯合國特委會主席以來,首次決定完全中止同特委會的一切形式的合作。
對此,美國方面迅速作出強烈反應。當天,美國務院、國防部和情報部門的高級官員在白宮召開會議,討論伊拉克武器核查進程中出現的最新情況。美政府認為,伊拉克中止與聯合國特委會的合作是“對國際社會的一個嚴重威脅”。裡五月五日,克林頓說,伊拉克此舉是對聯合國有關決議的公然違背。他說,美國在處理伊拉克的問題上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伊拉克的決定宣佈後,美國防部長科思取消了原定對亞洲為期6天的訪問,返回華盛頓緊急磋商。他向伊拉克發出警告,如果伊拉克不履行聯合國有關武器核查協議,將面臨軍事打擊。
1五月5日,聯合國安理會經過多次磋商,一致通過了關於伊拉克問題的第1205號決議,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地”撤銷10月對日和8月5目的決定,恢復同聯合國特委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
這項由英國提出的決議,譴責伊拉克的決定公然違反了安理會有關決議,重申一旦伊拉克恢復合作,就準備按安理會有關決議對伊拉克問題進行全面審議,但沒有提出取消對伊制裁的時間表。在磋商過程中,決議草案根據中國和有關國家的意見進行了修改,刪除了認為伊局勢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繼續構成威脅的詞句,加入了安理會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負有主要責任、重申全面支持秘書長的有關努力,以及安理會願按照第687號決議的有關規定就對伊禁令期限採取行動等內容。俄羅斯代表強調,決議沒有給任何人對伊動武“開綠燈”。
伊拉克政府10月五日宣佈中斷同聯合國負責銷燬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委員會的一切合作後,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執行常規武器監測任務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核查人員無所事事的情況下,特委會問月6日決定將在伊的100多名核查人員削減20%,並從7日開始分批撤出。
11月11日,在巴格達的所有特委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共103人分乘聯合國飛機從巴格達撤到巴林特委會後勤基地待命,近200名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的聯合國工作人員乘車前往安曼。12日上午,最後一批犯人的聯合國工作人員乘車離開巴格達前往約旦首都安曼。至此,在一天多的時間內,共有300多名聯合國工作人員撤出伊拉克,撤離的規模和速度在歷次武器核查危機中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這一重大行動,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安理會事前竟一無所知。原來,這一切都是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同美國密謀後迅速實施的。據認為,這一計劃意在一箭三雕:為美國對伊進行軍事打擊鋪平道路;向伊拉克施加重大的壓力,迫使其作出妥協;將武器核查工作延期的責任推給伊拉克。
聯合國大批工作人員撤離伊拉克的行動加劇了危機。美國大舉向海灣增兵使局勢更加緊張。美、英兩國12日宣稱已做好動武的準備,同伊拉克的對話也已結束,現在該是採取行動的時候。英、德、澳大利亞等國已要求本國公民離開伊拉克。伊拉克在動員民眾準備迎擊美國軍事打擊的同時,正在尋求安南和安理會採取行動阻止美國的軍事打擊。
隨著核查危機的升級,國際社會加大了斡旋調解的力度。在聯合國安理會連續數日舉行的磋商中,中國、俄羅斯和法國三個常任理事國力主通過外交方式和平解決危機,堅決抵制和反對任何有可能激化矛盾、導致危機向戰爭方向進一步惡化的企圖和做法。三國代表在會見伊拉克常駐聯合國代表時,指出了當前局勢的嚴峻性,懇切地勸告伊方從保護伊拉克本國和海灣地區國家人民安全的大局出發,儘快同意恢復與聯合國特委會的合作,切實遵守聯合國有關決議,為儘早解除聯合國對伊制裁創造條件。
13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致薩達姆,要求伊拉克立即恢復與聯合國特別委員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的合作。收到安南的信函後,薩達姆總統立即主持了革命指揮委員會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地區地區部的聯席會議,決定無條件恢復同特委會的合作。
在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表示無條件恢復同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合作後不到24小時,美國總統克林頓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聲明,宣佈美國接受伊拉克的保證,但他同時表示,除非看到伊拉克“完全信守承諾”,否則美國將繼續對伊“施加壓力”,並隨時“準備進行軍事打擊”。
克林頓還在聲明中列舉了伊拉克必須遵守的五項義務,即伊拉克必須解決聯合國武器核查特別委員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的所有問題;同意核查人員不受干擾地核查和檢測他們的選擇的任何地點;向聯合國上交所有銷燬武器的材料;接受聯合國關於消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決議;不以任何方式阻撓聯合國核查人員的工作。
克林頓還特別提到,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是該地區和平和世界安全的“最大障礙”,是妨礙伊拉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最大威脅”。消除這一威脅和障礙的最有效途徑只有通過“一個代表伊拉克人民意志,尊重其人民並致力於該地區和平的新政府”來實現。這是克林頓首次公開晗示美國將推翻薩達姆政權。克林頓的聲明顯示,美國對伊拉克鮑長遠戰略已初視端倪,那就是繼續通過聯合國特委會的工作和經濟制裁手段遏制伊拉克,但隨時保持對伊拉克的軍事壓力;加緊培植伊拉克反政府力量並最終推翻薩達姆政權。10月31日,克林頓總統簽署了一項o解放伊拉克法案“,向伊拉克反政府力量提供9700萬美元經費,支持他們從事旨在推翻薩達姆的活動。
1998年12月17日凌晨當地時間零時49分,沉睡中的巴格達被隆隆的爆炸聲驚醒,刺耳的空襲警報迴盪在沉悶的夜空之中。美英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事先未發出警告而對伊拉克發動的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空襲拉開了序幕。
美國這次對伊動武的直接原因是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在其給聯合國報告中認定伊拉克沒有遵守其1998年11月做出的與聯合國全面合作的諾言,繼續設法限制武器核查工作。美指責伊拉克阻撓核查,藏匿可疑資料,刁難核查人員,表示對伊拉克一而再、再而三違反其與聯合國的協議已失去耐心。
就在駐海灣的美國軍艦發射第一批“戰斧”式巡航導彈的時候,安理會正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討論巴特勒的報告。安南針對伊拉克的“不予全面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可能作出反應的方案,但沒有一項方案暗示要實施空襲。此時的安南根本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情況。
與以往在武器核查危機中“光打雷不下雨”的情況相比,美國這次伊動武有些突如其來。在“沙漠之狐”行動前幾日,海灣局勢並不異常,直到12月15日巴特勒提交伊拉克阻礙武器核查的報告和武器核查人員隨後撤離巴格達,一些新聞媒介才報道說:“海灣突又戰雲密佈”。
對這次襲擊伊拉克的目的,克林頓總統解釋為:打擊伊拉克生產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能力;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維護伊拉克鄰國的安全。實際上,他這次下令動武的意圖主要有兩個。一是想樹立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強硬有力的形象;在過去兩年裡,大的武器核查危機就發生了三次。每次危機的過程幾乎是一個模式:伊拉克與以巴特勒為首的武器核查小組發生衝突,拒絕接受核查。美國遂以此為藉口興師動眾,大兵壓境。伊拉克見勢不妙,便軟化立場,表示願意與核查小組合作。如此這般,美國每次耗資10多億美元,卻沒機會下手,一次次的“貓鼠遊戲”使克林頓政府在國內受到“軟弱無能”的指責,在國際上也落下了被薩達姆耍弄的笑柄。這次克林頓瞅準機會,發動空襲,試圖對內表明強硬立場,平息不滿;對外顯示美國在海灣的主導地位,以及在國際事務中可以隨心所欲的實力。二是出於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克林頓稱,薩達姆不要誤以為美國眾議院正在就彈劾總統進行“重大辯論”就可以胡來,“雖然我們不熱衷於使用武力,但是需要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會做”。這番話意在表明,即便身處逆境,他仍以國家利益為重,有能力領導國家,並沒有被整成“破腳鴨”。克林頓這樣做也可以影響美國民眾、輿論和國會議員,使彈劾案發生有利於他的變化。
共和黨人對克林頓的行動另有解釋。他們同意推遲定於17日開始進行的彈劾辯論,但認為克林頓在辯論開始前20小時下令動武,是為了轉移視線,拖延時間。眾院多數派(共和黨)領袖迪。阿米說,“我本以為美國總統永遠不會考慮使用軍事手段保證自己的位子,但是現在美國人民已開始對此懷疑“。
美國的軍事行動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民意調查表明,70%的人支持打擊伊拉克,但是這一比例比1991年海灣戰爭時低得多,而且反對意見也十分強烈。美國發動襲擊後,在華盛頓白宮門前、紐約街頭出現了抗議示威者。他們高喊口號,手舉標語牌,要求政府“不要轟炸伊拉克”,“結束對伊拉克的制裁”。
有的群眾說,一個整天談論和平與人權的政府卻下令襲擊他國,炸死炸傷無辜的老百姓,實在不可思議。
指揮“沙漠之狐”行動的戰區總指揮為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海軍陸戰隊出身的津尼上將。12月間日零時49分,第一輪空襲開始,共進行了四個波次,持續了大約4個多小時,發射了2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主要襲擊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軍事情報總部大樓、特種共和國衛隊設施、巴格達市區的總統府、薩達姆國際機場等目標。美國防部長科恩說,第一輪空襲很成功,擊中了伊拉克大約50多個目標,其中一些目標被毀。
12月18日月時50分,美英聯軍發動第二輪空襲,在7個小時內對伊拉克的武器特別是導彈生產、儲存和發射設施,共和國衛隊兵營及指揮部等目標進行了兩個波次的轟炸。第一個波次,英國空軍的12架“旋風”轟炸機從科威特空軍基地起飛後,利用激光制導炸彈對伊拉克南部的部分軍事設施進行了轟炸。擔負第二個波次攻擊任務的主要是美國的B-52.F/A-18和F-14,對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的軍事設施進行了轟炸。B-1B、F-117也參加了第二波次的空襲行動。“企業”號航母戰鬥群的數艘軍艦,繼續向巴格達地區發射了約5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
在美軍軍事打擊面前,薩達姆表示,絕不會同敵人“討價還價”,也不會“向敵人下跪”。他在巴格達電視台宣讀了一份告人民書,號召伊拉克人民和武裝部隊繼續抵抗,打擊敵人,直至勝利。他讚揚武裝部隊和防空部隊成功地阻截了美英發射的巡航導彈,並使其在空中爆炸,為保衛首都巴格達作出了貢獻。
12月19日凌晨1時30分和4時5分,美英又向伊拉克進行了兩個波次的空襲,打擊目標由軍事和安全設施擴大到電視發射和油田,一些住宅區也遭到轟炸。這是3天以來美英對伊拉克進行的最為猛烈的空襲。第三輪空襲造成巴格達市區遭受嚴重破壞,總統府、軍事指揮部和執政黨總部、特種部隊司令部、民兵指揮中心被導彈直接擊中,受到重創。
12月19日肥時38分,英國4架“旋風”轟炸機從科威特空軍基地起飛後,對巴格達的軍事和政府大樓進行了轟炸。在第四輪空襲中,伊拉克勞動和社會部大樓被兩枚炸彈擊中,伊拉克工業部被炸,巴格達通往伊拉克南部的通信線路被炸斷,一些電廠和一家工廠被炸燬。當天晚上,美國總統克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宣佈停止對伊拉克的空襲。克林頓在電視講話中說,空襲嚴重打擊了伊軍事設施的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完成了任務”。他警告說,如果發現伊拉克企圖重建其武器系統,美國將再次對它採取軍事行動;如果伊拉克不允許聯合國核查人員回去完成工作,“必要時,我們將使用武力”。他還說,美國還將與伊拉克反對派合作顛覆薩達姆政權,對伊拉克的全面制裁將繼續。
“沙漠之狐”行動為何草草收場?有評論分析,這也許是英美兩國在錯誤的時間匆匆發動了一場本來就註定不會取得太大成果的戰爭。這次行動是二戰以來美國發起的少有的幾次未得到盟國認可的軍事行動之一,受到俄、中、法等國的強烈譴責和批評。攻擊時機選擇也很草率。空襲開始於伊斯蘭教傳統的“齋月”前幾天,本身就對伊斯蘭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刺激。再加上師出無名,美、英國內不斷有人抗議政府的決定,這使得本來就底氣不足的美、英政府更加心中無底,最後只好匆匆收場。美國繞過聯合國安理會,無視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公然單方面對一個主權國家動武,開創了一個危險的惡劣先例,令世界深感震驚。
進入1999年後,美國又利用各種藉口,多次對伊拉克進行空襲。
7月29日,美國國防部宣佈,1999年以來,美國和英國已對伊拉克轟炸了108次。美英戰機的轟炸造成了大批無辜平民傷亡,國防部發言人奎格利卻輕描淡寫地說美國“沒有能力”來核實死亡人數。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成了全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這種形勢下,美國本來應該對世界的穩定與安寧負起更大的責任,但它卻向無法無天的方向發展。美國未經聯合國授權,頻繁對伊動武,對當今國際秩序構成嚴重威脅。美國的霸權行徑迫使國際社會作出嚴肅的抉擇:是要和平與安寧的21世紀,還是要霸權威脅下的21世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