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黑色素瘤術後輔助治療新選項--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黑色素瘤術後輔助治療新選項--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2019/11/20 03:50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廖怡華、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任 張文震


80歲的李爺爺(化名),因為腹股溝長了顆明顯的腫塊,已經影響生活而求診。經由醫師檢查後發現,原來是李爺爺腳底的黑色素瘤作祟,往上一瞧,小腿早已佈滿如「滿天星」的黑點,且已經轉移腿部、腹股溝淋巴、肺部和脖子。

皮膚癌惡性度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因為黑色素細胞本身的基因突變機率高、轉移能力強,導致治療困難;加上患者對該疾患病識感不足,導致常太晚就醫,確診時已為晚期,治療選項非常有限。

腳底病灶難發現 就醫時多已晚期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成的癌症,以「肢端小痣型」居多。病灶可能長在皮膚任何一處,好發在腳掌、腳趾或趾甲下方。

由於黑色素瘤患者多半是50、60歲以上長者,除了較難彎腰得知腳底病灶,也常誤認為只是長痣、胎記或指甲撞傷,沒有立即危險而延誤就醫,直到黑色素瘤轉移淋巴,出現腫塊才求診,而錯過早期治療機會。

廖怡華指出,根據統計,有將近4成患者初診時,即是第三期與第四期,5年存活率相較於第二期大大降低,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為98%,第3期為63%、第4期則僅剩20%。

晚期復發率高 術後輔助治療不可少

即便是接受手術治療,但晚期的復發率仍高達6成以上,平均2名患者就有1位可能會復發,且大部分患者於2~3年內就會復發。因此,針對已轉移淋巴結的第三、四期患者,表示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採用「術後輔助治療」是降低復發風險的必要手段。

什麼是癌症術後輔助治療呢?廖怡華解釋,對於腫瘤厚度太厚,以及淋巴結侵犯的高復發風險的病患,除了以手術切除可見的腫瘤外,術後需額外接受「術後輔助治療」,目的是降低腫瘤復發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文震表示,除了術後什麼都不做的觀察追蹤外,黑色素瘤的術後輔助治療方式,包括干擾素(INF-α)、免疫治療,以及僅適用於有BRAF基因突變患者的標靶治療。

張文震指出,而16%有BRAF基因的患者,可選擇標靶藥物放手一搏,然而剩下的84%無BRAF基因的患者,僅能選擇以介白素、干擾素為主的治療。

傳統使用干擾素為主的治療方式,雖可降低18%的復發風險,效果並不理想,且干擾素具有很大的毒性,施打後副作用強烈,許多患者難以接受標準劑量,需要降低劑量或延後施打,而影響療效。

至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無需考量BRAF基因問題,為黑色素瘤晚期患者燃起一線生機。

新的治療選項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助降低復發率

張文震說明,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治療,效果優於傳統治療。張文震指出,接受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者,可降低32%的復發風險,2年超過6成患者未復發,且副作用較少,病患不易中斷治療。

目前,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台灣已獲得適應症核准,可供第3、4期黑色素瘤患者作為術後輔助治療選擇。廖怡華說明,治療期約1年,需每2週施打一次,一整年療程約需200萬元。健保給付的部分,第四期患者可申請給付,第三期則需自費。

兩位醫師共同呼籲,治療黑色素瘤的決勝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正確治療」;而治療目標則是「避免復發、延長存活期」,且讓治療不影響生活品質。面對難纏的皮膚癌症,現在已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可提供患者作為新的治療選擇,千萬別輕易放棄!

黑色素瘤症狀小提點:簡易ABCDE自我篩檢

A 不對稱性:病灶色素、斑點或形狀不對稱。

B 邊緣:病灶邊緣不規則或不平滑。

C 顏色:病灶色素分布不一致,深淺不一。

D大小:病灶直徑大於0.6公分。

E隆起:扁平的病灶在數週至數月內快速隆起,外觀變大或變化黑色素瘤是什麼?

廖怡華表示,黑色素瘤的發生率與人種有關,白種人的發生率遠高於黃種人和黑人;不同人種的好發部位不同,白種人好發於日曬處,而黃種人則以四肢末端居多,尤其是手掌腳掌。發生年齡分布廣,從孩童到老年人都有可能。

東方人的黑色素瘤好發於手腳,因此對於手掌及腳掌上的黑痣要特別留心。

廖怡華說明,臨床上發現,台灣人的黑色素瘤好發於腳底,腫瘤多長在足底接觸面,足弓反而不長,推測致病原因與走路壓力和摩擦有關。而韓國研究則發現,韓國人的黑色素瘤也好發於腳底,原因則與農藥有關。

廖怡華提醒,只要身上黑痣出現上述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盡快找皮膚專科醫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