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54種食用蘑菇你認識那幾種 [54p]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

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稱為蘑菇,
學名為雙孢蘑菇。從野生種類中進一步篩選馴化優質生產菌種大有潛力。
中國曾在世界上首次馴化並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銀耳、
草菇、金針菇、猴頭菌、竹蓀等,
現已馴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麗蘑、
鉚釘菇、粘蓋牛肝菌、正紅菇等也可以大量採集,供銷於國內外市場。

(轉貼)

食用蘑菇種類大全(圖) 常見食用菌的主要營養成分表


1.jpg
2019-1-25 01:25

1、白黃側耳 ▲
又稱美味側耳、紫孢側耳。
子實體中等大至較大。菌蓋直徑5-13cm,
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後基部下凹,光滑,幼時鉛灰色,
後漸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時稍帶淺褐色,邊緣薄,平滑,
幼時內卷,後期常呈波狀。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寬,稍密,
延生而在柄上交織,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側生,
內實,光滑,長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連。
春秋季節生於闊葉樹幹上,近覆瓦狀叢生。
分佈在河北、黑龍江、吉林、山東、江蘇、四川、安徽、
江西、河南、廣西、新疆、雲南等地區。
白黃側耳是一種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
在市場上花幾元錢就可以買到一斤,味道鮮美,炒菜做湯都可,
而且可治有抑制腫痛的作用,
有試驗表明對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為60-80%,
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60-70%。


2.jpg
2019-1-25 01:25

2、深凹杯傘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
後中部下凹呈漏斗狀,表面干,光亮,淺土紅至淺粉褐色。
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
長4-8cm,粗0.4-1cm;菌蓋色淺,內部鬆軟。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生長。
分佈在我國雲南、四川等地區。可食用。


3.jpg
2019-1-25 01:25

3、玉米黑粉菌
又稱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
孢子堆的小大、形狀不定,多呈瘤狀,長或直徑3-15cm,
初期外面有一層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組織形成,
有時還帶黃綠色或紫紅色彩,後漸變灰白至灰色,
破裂後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間,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長。
冬孢子在土壤、糞肥、病株殘體等處越冬,次年經空氣傳播到玉米株上發生黑粉病。
此菌分佈很廣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
分佈於我國河北、山西、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蘇、浙江、
江西、福建、河南、廣東、寧夏等地區。
幼嫩時,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別有風味。
經常食用可預防和治療肝臟系統和胃腸道潰瘍,並能助消化和通便。
玉米黑粉菌的培養液中含有谷氨酸、賴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
、蘇氨酸、組氨酸等16種氨基酸。
將新鮮的孢子堆摘下或將老熟後的孢子粉收集後煉成蜜丸做藥用,
其藥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
用孢子粉拌紅糖可治神經衰弱和小兒疳積。
該菌還產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業中的原料;
有抗菌作用,其菌液對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
另外,此菌還可用於生產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長的生長激素吲哚乙酸。


4.jpg
2019-1-25 01:25

4、羊肚菌
又稱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實體較小或中等,6-14.5cm,菌蓋不規則圓形,
長圓形,長4-6cm,寬4-6cm。表面形成許多凹坑,
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長5-7cm,寬粗2-2.5cm,
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生長於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
江蘇、雲南、河北、北京等地區。
可食用,味道鮮美,是一種優良食用菌。可藥用,益腸胃,化痰理氣。
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
蘇氨酸和纈氨酸等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可利用發酵罐培養菌絲體。


5.jpg
2019-1-25 01:25

5、紫褐羊肚菌
子囊果小至中等。菌蓋呈圓錐形或近圓柱形,高4-7cm,寬2-4cm,
頂部多鈍圓或稍尖,由比較明顯的縱棱紋交織成網格狀,
並形成許多近長方形或近多角形的凹窩,淺茶褐色、
茶褐帶紫色,往往棱紋色較深。菌柄白色、黃白色或帶淺黃褐色,
近圓柱形或近棒狀,長3-5cm,粗0.7-2(3)cm,
空心,中部以上平滑或有白色粉末狀細顆粒被覆,
基部稍膨大,有縱溝槽,空心。
春夏季生山林地上,多在雜灌木林地上散生或單生,偶有群生。
分佈於我國甘肅、四川等地區。
可食用,是一種味道很好的食用菌。


6.jpg
2019-1-25 01:25

6、黑馬鞍菌
子囊果小,黑灰色。菌蓋直徑l-2cm,呈馬鞍形或不正規馬鞍形,
邊緣完整,與柄分離,上表面,即子實層面黑色至黑灰色,平整;
下表面灰色或暗灰色,平滑,無明顯粉粒。
菌柄圓柱形或側扁,稍彎曲,黑色或黑灰色,往往較蓋色淺,
長2.5-4cm,粗0.3-0.4cm,表面有粉粒,基部色淡,內部實心。
子囊圓柱形,長0.2-0.3mm,含孢子8枚,單行排列。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河北、雲南、四川、湖南、山西、甘肅、新疆等地區。
有將其列為食用菌的記載。



7.jpg
2019-1-25 01:25

7、皺柄白馬鞍菌
又稱皺馬鞍菌。
子實體較小。菌蓋初始馬鞍形,後張開呈不規則瓣片狀,
2-4cm ,白色到淡黃色。子實層生菌蓋表面。
柄白色,圓柱形,有縱生深槽,形成縱棱,長5cm,粗2cm。
在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河北、山西、黑龍江、江蘇、浙江、西藏、陝西、
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區。可食用,味道好。


8.jpg
2019-1-25 01:25

8、大白口蘑
又稱洛巴口蘑、大口蘑。子實體中等至大型,白色。
菌蓋直徑8-23(32)cm,厚,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
邊緣內卷,後期扁平至稍平展,中央微下凹,
表面平滑或偶有小突起,白色,污白至淺奶油色。
成熟後顏色變暗,邊緣波狀或部分捲曲。菌肉白色,
緻密,微具澱粉味。菌褶直生或彎生,污白至象牙白色,
密至稍密,初期窄後變寬。菌柄幼時粗壯明顯,
膨大似瓶,伸長後長8-28(45)cm,粗1.5-4.6 cm,
基部往往連合成一大叢。表面有細線條紋,同蓋色,實心。
夏秋季在鳳凰木等樹樁基部附近及沃土上叢生。
分佈在我國台灣、廣東、香港、海南等地。
可食用,味道比較好,台灣等地已經進行了試驗栽培。


9.jpg
2019-1-25 01:25

9、泡質盤菌
又稱糞碗。
子實體中等大小,有時可達14cm。初期近球形,
逐漸伸展呈杯狀,無菌柄。子實層表面近白色,
逐漸變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狀物。菌內白色,質脆,厚達3-5mm。
夏秋季生於空曠處的肥土及糞堆上,往往成群生長在一起。
分佈於我國河北、河南、江蘇、雲南、台灣、四川、西藏等地區。
可食用,但需慎重處理,不可多食。


10.jpg
2019-1-25 01:25

10、鬆口蘑
又稱松磨、松茸、雞絲菌(西藏)。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5-1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
污白色,具黃褐色至栗褐色平伏的絲毛狀鱗片,
表面乾燥。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或稍帶乳黃色,密,彎生,
不等長。菌柄較粗狀,長8-13.5cm,粗2-2.6cm,
菌環以上污白色並有粉粒,菌環以下具栗褐色纖毛狀鱗片,
內實,基部有時稍膨大。菌環生在菌柄的上部,絲膜狀,上面白色,下面與菌柄同色。
秋季在松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或形成蘑菇圈。往往和松樹形成菌根關係。
分佈在我國黑龍江、吉林、安徽、台灣、四川、山西 、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區。
此種菌菌肉肥厚,香氣濃郁,味道鮮美,是一種名貴的野生食用菌。
在西藏地區群眾將此菌火烤後蘸鹽吃,味道也很好,此菌在日本視為菇中之珍品,
經濟價值很高。由於生態習性特殊,目前人工栽培子實體未能成功,處於半人工栽培狀態。
據化學分析,該菌蛋白質,脂肪,各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都很豐富,
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C及PP。鬆口蘑具有強身,益腸胃,止痛,理氣化痰之醫藥功效。
子實體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91.8%,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
該菌又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已知與赤松,黑松,高山松形成菌根。
目前鬆口蘑在大量採集和外銷的情況下,需要採取有力措施,
加強對我國野生鬆口蘑資源的進一步調查研究,
對此珍貴資源及生態環境着力保護,
同時需要加強對鬆口蘑人工栽培的研究。


11.jpg
2019-1-25 01:25

11、蒙古口蘑
又稱白蘑、白蘑菇、蒙古口蘑(內蒙古)。
子實體白色。菌蓋寬5-17cm,半球形至平層。白色,光滑,
初期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彎生,
不等長。菌柄粗壯,白色,長3.5-7cm,粗1.5-4.6cm,內實,基部稍大。
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並形成蘑菇圈。
分佈於我國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區。
此種菌的菌肉肥厚,質地細緻,郁香醇正,味獨特鮮美。
是我國北方草原盛產的「口蘑」之最上品,傳統暢銷於國內外市場。
根據子實體大小、產地不同等特點,分有許多商品名稱,
如幼小未開傘的稱「珍珠蘑」,開傘後的稱「片蘑」等。
還可供藥用,性平,味甘。能宣腸益氣,散熱,解表。
治小兒麻疹欲出不出,煩燥不安,可用幼小曬乾的「蘑菇釘」9克,
水浸軟後切碎,水煎服,一次服完,日服二次。有抗癌活性。
此種蘑菇目前還未馴化栽培成功,可能它與某些草本植物有共生關係,
也可能與土壤微生物區系及其形成的營養化學成分有關。
現階段這種資源越來越少,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保護資源的生態環境和研究人工馴化技術是重要的任務。


12.jpg
2019-1-25 01:25

12、黃白蟻傘
此菌又稱黃雞縱。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5-10cm或更大,幼時圓錐形、鐘形或斗笠形,
後期近平展,中部明顯突起,表面土黃色,頂部色深,邊緣波狀或開裂。
菌肉純白色至污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稀,不等長。菌柄細長,
圓柱形,光滑,白色,基部稍粗而向下延伸連接蟻巢,內部實心,纖維質。
夏秋季長在白蟻巢上,群生。
分佈於雲南等地。可食用,味鮮美。


13.jpg
2019-1-25 01:25

13、雞縱菌
又稱傘把菇(四川)、雞肉絲菇(台灣、福建)、豆雞菇、白蟻菰(福建、廣東)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寬3-23.5cm,幼時圓錐形至鐘形並逐漸伸展,
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淺土黃色,長老後輻射狀開裂,
有時邊緣翻起。菌肉白色,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長老後帶黃色,
彎生或近離生,稠密,窄,不等長,邊緣波狀。菌柄較粗壯,
長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蓋色,內實,
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長可達40cm。
夏秋季在山地、草坡、田野或林沿地上單生或群生,
其假根與地下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窩相連。
分佈在我國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浙江等地區。
雞縱菌肉細嫩,香味濃郁,味道鮮美,我國人民採食該菌的歷史悠久,
屬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之一,暢銷於國內外市場,群眾根據該菌的顏色和形態等特點,
分為黑皮、白皮、黃皮、花皮等許多類型,但是否同屬一個種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味道以黑皮(青皮)者最好。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
該菌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藥用功效。


14.jpg
2019-1-25 01:25

14、蜜環菌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4-14cm,淡土黃色、蜂蜜色至淺黃褐色。
老後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鱗片,有時近光滑,邊緣具條紋。
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帶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後常出現暗褐色斑點。
菌柄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5-13cm ,粗0.6-1.8cm,同菌蓋色,
有縱紋和毛狀小鱗片,纖維質,內部鬆軟變至空心,基部稍膨大。
菌環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時常呈雙層,鬆軟,後期帶奶油色。
夏秋季在很多種針葉或闊葉樹樹幹基部、根部或倒木上叢生。
可食用,干後氣味芳香,但略帶苦味,食前須經處理,在針葉林中產量大。


15.jpg
2019-1-25 01:25

15、黃綠蜜環菌
又稱黃環菌。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厚,肉質,寬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硫黃色,
干後近白色,具纖毛狀鱗片,邊緣內卷 。菌肉白色,
厚。菌褶近似菌蓋色,稍密,彎生,不等長。菌柄柱形,
長3.5-10cm,粗1.2-2.5cm,白色或帶黃色,內實,
菌環以下具黃色鱗片,基部往往膨大。菌環生柄的上部,黃色。
夏秋季生於草原或高山地上。在西藏珠穆朗瑪峰地區,
其分佈可達海拔5000m高處的山草甸。
分佈於我國河北、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區。
可食用,味鮮美,是高山草地上的一種質地優良的食用菌。
在青海和西藏產區居民廣泛採食。在甘肅甘南草原區亦有分佈,可收集加工銷售。


16.jpg
2019-1-25 01:25

16、金頂側耳
又稱榆黃蘑、金頂蘑。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草黃色至鮮黃色,光滑,漏斗形,
邊緣內卷,直徑3-10cm。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密,延生,不等長。
菌柄偏生,白色,內實,長2-10cm,粗0.5-1.5cm,
往往基部相連。秋季叢生在榆樹、櫟樹等闊葉樹倒木上。
分佈在河北、黑龍江、吉林、廣東、香港和西藏等地。
可以食用,味道較好,現已人工栽培。
可引起有關樹木的木質腐朽。還可供藥用,
有滋補強壯的功能,用於治療腎虛陽痿和痢疾。



17.jpg
2019-1-25 01:25

17、褐寓褶傘
子實體叢生一起,菌蓋較小,直徑1-5cm,半球形、扁半球形至平展,
邊緣稍翻起,初期灰褐或暗灰褐色,漸變灰褐到淺灰褐色,
表面近平滑。菌肉白色或污白色。菌褶直生或彎生至稍延生,
不等長,密,白至污白色。菌柄近圓柱形,彎曲,長3-9cm,粗0.5-0.6cm。
秋季生林中地上,多生於闊葉林或混交林地上,可與樹木形成菌根。
分佈於河北、甘肅、青海、黑龍江等地。可食用,味道較好。


18.jpg
2019-1-25 01:25

18、暗褐寓褶傘
子實體一般較小或中等,菌蓋直徑3-12cm,初期扁半球形、
後期近扁平,中部稍凸起,表面光滑或平滑,或有似放射狀細絨毛,
暗灰褐色,或帶黑褐色,老時出現暗褐斑點。菌肉中央厚,
邊緣薄,污白色,具香味。菌褶不等長,直生至近彎生,
幼時污白色,後期灰色至帶褐色,傷處色變暗。
菌柄長5-18cm,粗0.5-1.5cm,近柱形或基部稍膨大,
表面污白色至灰白色,上部粉末狀,內部實心至鬆軟,彎曲。
夏末至秋季生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單生或叢生。
分佈於青海等地。可食用。


19.jpg
2019-1-25 01:25

19、香杏麗菇
又稱虎皮香杏、黃皮口蘑、香杏蘑。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6-12cm,半球形至平展,光滑,不粘,
帶白色或淡土黃色至淡土紅色,邊緣內卷。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
或稍帶黃色,稠密,窄,彎生,不等長。菌柄長3.5-10cm,粗1.5-3.5cm,
白色,或稍帶黃色,具條紋,內實。
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叢生或形成蘑菇圈。國外多記載生於林中。
分佈於我國河北、甘肅、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區。
此種蘑菇菌肉肥厚、具香味、味道鮮美,是著名的「口蘑」中之一種,
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其商品名有香杏、香杏片等。
還可用於治療小兒麻疹。進行過人工栽培試驗。


20.jpg
2019-1-25 01:25

20、硬柄小皮傘
又稱硬柄皮傘、仙環上皮傘。
子實體較小。菌蓋寬3-5cm,扁平球形至平展,中部平或稍凸,
淺肉色至深土黃色,光滑,邊緣平滑或濕時稍顯出條紋。菌肉近白色,薄。
菌褶白色,寬,稀,離生,不等長。菌柄圓柱形,
長4-6cm,粗0.2-0.4cm,光滑,內實。
夏秋季在草地上群生並形成蘑菇圈,有時生林中地上。
分佈於我國河北、山西、青海、四川、西藏、湖南、
內蒙古、福建、貴州、安徽等地區,
它是著名的形成蘑菇圈(仙人環)的種類,
由此而流傳着許多關於蘑菇圈形成的美妙神話故事。
此種蘑菇有香氣,味鮮,口感好。可藥用,
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適。


21.jpg
2019-1-25 01:25

21、粉紫香菇
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5-10(20)cm,半球形至近平展,
藕粉色或淡紫粉色,較快褪色至帶污白色或蛋殼色,
幼時邊緣具絮狀物。菌肉白色帶紫色,具明顯的澱粉氣味。
菌褶淡粉紫色,密,彎生,不等長。菌柄柱形,
長4-7cm,有時達15cm,粗0.5-3cm,菌柄紫色或淡青紫色,
具縱條紋,上部色淡,具白色絮狀鱗片,內實至鬆軟,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群生或生長成一條帶或近似蘑菇圈。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
此種菌肉厚,具香氣,味鮮美,很好吃,是一種優良食用菌。
另外據記載,它與雲杉、松、櫟等樹木形成外生菌根。


22.jpg
2019-1-25 01:25

22、紫丁香蘑
又稱裸口蘑、紫晶蘑。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直徑3.5-10cm,半球形至平展,
有時中部下凹,亮紫色或丁香紫色變至褐紫色,光滑,濕潤,邊緣內卷,
無條紋。菌肉淡紫色,較厚。菌褶紫色,密,直生至稍延生,
不等長,往生邊緣呈小鋸齒狀。菌柄長4-9cm,粗0.5-2cm,
圓柱形,同菌蓋色,初期上部有絮狀粉末,下部光滑或具縱條紋,內實,基部稍膨大。
秋季在林中地上群生,有時近叢生或單生。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福建、青海、新疆、西藏、山西等地區。
可食用,菌肉厚,具香氣,味鮮美,是優良食用菌。可栽培,
國外試驗在腐殖質上栽培效果好。用此菌試驗抗癌效果表明,
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為9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100%。
該蘑菇會有維生素 B1,能調節機體糖代謝,促進神經傳導。
經常食用有預防腳氣病的作用。另外,有與松、榛、山楊形成外生菌根的記載。


23.jpg
2019-1-25 01:25

23、金針菇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直徑1-5cm,幼時扁平球形,後漸平展,
黃褐色,中部肉桂色,邊緣乳黃色並有細條文,濕潤時粘滑。菌肉白色,
較薄,褐白色,乳白色或微帶肉粉色,彎生,稍密,不等長
。菌柄長3-7cm粗0.2-7cm,黃褐色,短絨毛,纖維質,內部鬆軟,
基部延伸似假根緊緊靠在一起。早春和晚秋至初冬,在闊葉林腐木樁上叢生。
分部在我國各省區。
可食用,味鮮,可人工栽培。可藥用,預防和治療肝臟系統疾病及胃腸道潰瘍,
可抗癌,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達81.1%,
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80%。此菌可使樹木木質形成黃白色腐朽,
在樹皮和木質部的間隙中出現根狀菌索。


24.jpg
2019-1-25 01:25

24、粉褶側耳
又稱粉紅褶側耳。
子實體小至中等大。菌蓋扇形或近扇形,帶粉紅色,後褪為白色,
直徑2-10cm,表面光滑,乾燥,柄很短或幾乎沒有,
有柄時長約3cm,粗2.5cm,白色帶粉紅,實心,
菌肉白色、柔軟,菌褶稍密,延生,粉紅色,不等長。
夏秋季成叢生長在闊葉樹腐木上。
分佈在海南、福建、廣東和吉林等地區。
可食用,能人工栽培,屬高溫型栽培種。
據記載,此種蘑菇在高溫時為粉紅色,
而在低溫時可呈現白色,是木材腐朽菌。


25.jpg
2019-1-25 01:25

25、裂皮白環蘑
子實體較大,菌蓋4-11cm,初期近球形,後期近平展,白色,
中部往往褐色,表面幼時光滑,後期龜裂。菌肉白色。菌褶白色,
離生,密,不等長。菌柄長4-12cm,粗1-1.2cm,基部大,
圓柱形,白色,中空,菌環白色,臘質,生柄上部,後與柄分離,可上下活動。
夏秋季在草原或林中空地上群生。
分部於我國新疆、雲南、西藏、內蒙古。可以食用。


26.jpg
2019-1-25 01:25

26、雙孢蘑菇
又稱洋蘑菇、二孢蘑菇。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寬5-12cm,初半球形,
後平展,白色,光滑,略干漸變黃色,邊緣初期內卷。
菌肉白色,厚,傷後略變淡紅色,具蘑菇特有的氣味。
菌褶初粉紅色,後變褐色至黑褐色,密,窄,離生,不等長,
菌柄長4.5-9cm,粗1.5-3.5cm,白色,光滑,具絲光,
近圓柱形,內部鬆軟或中實,菌環單層,白色,膜質,
生菌柄中部,易脫落。生林地、草地、田野、公園、道旁等處。
分佈極廣泛,國內普遍栽培。
可食用,味道鮮美,我國大批製做罐頭行銷國內外。
該蘑菇蛋白質含量高達42%(乾重),氨基酸的種類十分豐富,
核苷酸和維生素也很豐富,有5'-腺苷酸、5'-鳥苷酸、
5'-尿苷酸及維生素B1、B2葉酸和維生素D原等。
尚可藥用及工業用。其中含多量酪氨酸酶,對降低血壓十分有效。
還可以製成肺炎輔助治療劑——健肝片。
有的國家還發現含有抗癌物質和抗細菌的廣譜抗菌素。
近年來由於深層培養的研究成功,
人們還可利用蘑菇菌絲體生產蛋白質、草酸和菌糖等物質。


27.jpg
2019-1-25 01:25

27、蘑菇 ▲
又稱雷窩子(黑龍江)、四孢蘑菇。
子實體中等至稍大,菌蓋寬3-13cm,初扁半球形,
後的平展,有時中部下凹,白色至乳白色,光滑或後期具叢毛狀鱗片,
乾燥時邊緣開裂。菌肉白色,厚。菌褶初粉紅色,後變褐色至黑褐色,
較密,離生,不等長。菌柄較短,粗,圓柱形,有時稍彎曲,
和1-9cm,粗0.5-2cm,近光滑或略有纖毛,白色,中實。
菌環單層,白色,膜質,生菌柱中部,易脫落。
春到秋季在草地、路旁、田野、堆肥場、林間空地等處單生及群生。
分佈於我國河北、黑龍江、吉林、江蘇、台灣、西藏、陝西、甘肅、
山西、新疆、四川、雲南及內蒙古等地區。
可食用,能人工栽培和深層發酵培養菌絲體,是優良食用菌。
含有維生素C、B1、PP等 ,經常食用可預防腳氣病,身體疲倦、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以及婦女在哺乳期間乳汁分泌減少,還可以預防毛細血管破裂,
牙床及腹腔出血,皮膚糙皮病及各種貧血病症等。該蘑菇可產生野菇菌素,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還可以降低血糖。


28.jpg
2019-1-25 01:25

28、雀斑蘑菇 ▲
又稱雀斑菇、小蘑菇。
子實體小或中等大。菌蓋直徑2-8cm,初期扁半球形,
後平展,白色,具淺棕灰色至淺灰褐色纖毛狀鱗片,中部色深,老時邊緣開裂。
菌肉污白色,傷處不變色。菌褶初期污白色,後漸變粉色、紫褐至黑褐色,
稠密,離生,不等長。菌柄長2-6cm,粗0.7-1cm,圓柱形而向上漸細,
基部有時膨大。菌環單層,白色,膜質,生柄之上部,易脫落。
秋季生草地或林中草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河北、江蘇、海南、廣西等地。



29.jpg
2019-1-25 01:25

29、白林地蘑菇 ▲
子實體中等至稍大。菌蓋直徑6.5-11cm,初期扁半球形,
後平展,白色或淡黃色,有時中部淺褐色,覆有平伏的絲狀纖毛,
邊緣常開裂。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白色,漸變粉紅色、
褐色、黑褐色,密,離生,不等長。菌柄長7-15cm,粗0.6-1.5cm,
污白色,鬆軟到中空,近圓柱形,基部稍膨大,傷後變黃色,
尤其基部更明顯。菌環單層,白色,膜質,生菌柄上部,
上表面平滑,下面棉絨狀,大,易脫落。褶緣囊體近洋梨形。
夏秋季生於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佈於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台灣、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地。
可食用。菌肉厚,味道較好,但也有懷疑有毒的記載,食用時應注意。


30.jpg
2019-1-25 01:25

30、麻臉蘑菇 ▲
子實體大或較大。菌蓋直徑10-15cm,初球形、扁半球形,
後平展,淡黃色,具平伏的褐色細鱗片,形似麻點。
菌肉白色,厚。菌褶近白色,漸變為粉紅色到黑褐色,密,離生,不等長。
菌柄長6-8cm,粗1.5- 2.5cm,白色,具淡黃色細鱗片,內部鬆軟到實心,
基部稍膨大,向上漸細。菌環單層,白色,膜質,較大而厚,
生菌柄中部至上部,不易脫落。春至秋季於草原上,單生到群生。
分佈於新疆、吉林、西藏、山西、內蒙古、甘肅、四川、青海等地。
可食用。味道較好。


31.jpg
2019-1-25 01:25

31、皺環球蓋菇 ▲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扁半球形至扁平,直徑 5-15cm,
濕潤時稍粘,褐色至灰褐色或銹褐色,平滑或有纖毛狀鱗片,
干時表面有光澤,蓋邊緣初期內卷且附着菌幕殘片。
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漸變灰紫至暗褐紫色,
直生,密,較寬,不等長。菌柄近圓柱形,靠近基部稍膨大,
長5-12cm,粗0.5-2cm,菌環以上污白,
近光滑,菌環以下帶黃色細條紋,內部鬆軟至變空心。
菌環生中上部,膜質,較厚,窄,雙層似齒輪狀,白色或帶黃色,
上面具粗糙條紋,易脫落.往往上面落有孢子呈紫褐色。
夏秋季生長在林中或林緣草地上。
分佈於台灣、香港、四川、陝西、甘肅、雲南、吉林、西藏等地。
可食用,國外亦有栽培。國內已引種栽培。
抗癌試驗表明,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7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



32.jpg
2019-1-25 01:25

32、草菇 ▲
子實體較大,菌蓋直徑5-19cm,近鐘形,後伸展,中部稍凸起,
乾燥,灰色至灰褐色。中部色深,具輻射的纖毛狀線條。菌肉白色,
鬆軟,中部梢厚。菌褶白色,後粉紅色梢密,寬,離生,
不等長。菌柄圓柱形,長5-18cm,粗0.8-1.5cm,白色或帶黃色,
光滑,內實。菌托較大,杯狀,厚,白色至灰黑色。
秋季在草堆上群生。我國南方多用稻草進行人工栽培。
分佈於我國河北、福建、台灣、湖南、廣西、四川、西藏等地。
可食用,肉脆嫩,味鮮美。可藥用,其性寒、味甘,能消食去熱,增進身體健康。


33.jpg
2019-1-25 01:25

33、血紅鉚釘菇 ▲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寬3-8cm,初期鐘形或近圓錐形,
後平展,中部凸起,淺咖啡色,光滑,濕時粘,干時有光澤。
菌肉帶紅色,干後淡紫紅色,近菌柄基部帶黃色。菌褶延生,稀,
青黃色變至紫褐色,不等長。菌柄長6-10(18)cm,
粗1.5-2.5cm,圓柱形且向下漸細,稍粘,與菌蓋色相近且基部帶黃色,
實心,上部往往有易消失的菌環。
夏秋季在松林地上單生或群生,並且形成菌根。
分佈於我國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遼寧、雲南、西藏、廣東、湖南、四川等地區。
此種蘑菇肉厚,食用味道較好。是華北地區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之一。
藥用可治神經性皮炎。該菌是針葉樹木重要的外生菌根菌,
在北方與赤松形成菌根,大量生長。


34.jpg
2019-1-25 01:25

34、香菇 ▲
又稱香蕈、椎耳、香信、冬菰、厚菇、花菇。
子實體較小至稍大,菌蓋直徑5-12cm,可達20cm,
扁平球形至稍平展,表面菱色、淺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
有深色鱗片,而邊緣往往鱗片色淺至污白色,有毛狀物或絮狀物,
菌肉白色,稍厚或厚,細密,菌褶白色,密、彎生、不等長。菌柄中生至偏生,
白色,常彎曲,長3-8cm,粗0.5-1.5cm,菌環以下有纖毛狀鱗片,
內實,纖維質,菌環易消失,白色。冬春季,有些地區夏秋季生長在闊葉樹倒木上,
在人工栽培中,按發生季節有春生型、夏生型、秋生型、冬生型和春秋生等類型,
在段木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在我國浙江、福建、台灣、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廣東、廣西、
海南、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區。
香菇是我國傳統的著名食有菌,在世界上最早人工馴化栽培。
香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被視為「菇中之王」。其中含有十多種氨基酸,
其中有異亮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蘇氨酸、
纈氨酸等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有維生素B1、B2、PP及礦物鹽。
香菇中含不飽和脂肪酸甚高,還含有大量的可轉變為維生素D的麥角甾醇和菌甾醇,
對於增強抗疾病和預防感冒及治序有良好效果。經常食用對預防人體,
特別是嬰兒因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的血磷、血鈣代謝障礙導致的佝僂病有益,
可預防人體各種粘膜及皮膚炎病。香菇中所含香菇太生(lentysin)可預防血管硬化,
可降低人的血壓,從香菇中還分離出降血清膽固醇的成分(C8H1104N5,C9H1103N5)。
香菇灰分中含有大量鉀鹽及其它礦質元素,被視為防止酸性食物中毒的理想食品。
香菇中的碳水化合物中以半纖維素居多,主要成分是甘露醇、海藻糖和菌糖(mycose),
葡萄糖、戊聚糖、甲基戊聚糖等。
我國不少古籍中記載香菇「益氣不飢,治風破血和益胃助食」。
民間用來助痘瘡、麻疹的誘發,治頭痛、頭暈。現代研究證明,
香菇多糖可調節人休內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活性,可降低甲基膽蒽誘發腫瘤的能力。
香菇對癌細胞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97.5%,
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80%。香菇還含有雙鏈核糖核酸,能誘導產生干擾素,具有抗病毒能力。
香菇含有水溶性鮮味物質,可用作食品調味品,其主要成分是5'-烏苷酸等核酸成分。
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lentionione)。
所以香菇是人們重要的食用、藥用菌和調味品。


35.jpg
2019-1-25 01:25

35、松乳菇 ▲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4-10(15)cm,扁半球形,
中央粘狀,伸展後下凹,邊緣最初內卷,後平展,濕時粘,
無毛,蝦仁色,胡蘿蔔黃色或深橙色,有或沒有顏色較明顯的環帶,
後色變淡,傷後變綠色,特別是菌蓋邊緣部分變綠顯著。
菌肉初帶白色,後變胡蘿蔔黃色。乳汁量少,桔紅色,
最後變綠色,菌褶與菌蓋同色,稍密,近柄處分叉,
褶間具橫脈,直生或稍延生,傷後或老後變綠色。
菌柄 長2-5cm,粗0.7-2cm,近圓柱形並向基部漸細,
有時具暗橙色凹窩,色同菌褶或更淺,傷後變綠色,
內部鬆軟後變中空,菌柄切面先變橙紅色,後變暗紅色。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形成菌根。
分佈於我國浙江、香港、台灣、海南、河南、河北、山西、吉林、
遼寧、江蘇、安徽、江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 、新疆、西藏等地區。
可食用。味道柔和,後味稍辛辣,味好。往往產量大,便於收集、
加工、銷售。子實體含橡膠物質。此菌是外生菌根菌,
可與松衫、鐵衫、冷衫、高山松馬尾形成菌根。


36.jpg
2019-1-25 01:25

36、黃斑紅菇 ▲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寬5-8cm,扁半球形,
後平展至中部稍下凹,桔紅至桔黃色,中部往往較深或帶黃色,
老後邊緣有條紋或條紋不明顯。菌肉白色,近表皮處桔紅或黃色。
味道柔和或微辛辣,氣味好聞。菌褶淡黃色,等長,有時不等長。
直生至幾乎離生,稍密,褶間具橫脈,近柄處往往分叉。
菌柄長3.5-7cm,粗1-1.8cm,圓柱形,
淡黃色或白色或部分黃色,肉質,內部鬆軟後變中空。
夏球季在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安徽、河南、甘肅、陝西、四川、貴州等地區。
可食有用,味較好。西南地區群眾廣泛採食。
此菌有抑癌作用。對小白鼠瘤180的抑制率為7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80%。


37.jpg
2019-1-25 01:25

37、光亮紅菇
子實體小。菌蓋直徑26cm,初期扁半球形,
後期中部下凹或近平展,表面濕潤而光亮,
色彩較多變,淺紫褐色,灰紫褐色,酒紫褐色或帶紅紫褐色,
往往色彩不均,或中部色彩深,邊緣平直有細條棱及老後形裂。
菌肉白色,質脆,稍麻。菌褶直生至離生,一般等長,
有時靠近柄部分叉,乳黃色或稍深。菌柄近棒狀柱形,
白色或部分帶玫瑰紅色,表面近平滑,質脆,內部鬆軟,
褶側囊體柱狀或近棒狀。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


38.jpg
2019-1-25 01:25

38、綠菇
又稱變綠紅菇、青蓋子、青菌(東北)、青面梨菇(福建)、
青蛙菌、綠豆菌(廣西)、青臉菌(四川)、青頭菌(昆明)、青湯菌(貴州)等。
子實體中等至稍大。菌蓋直徑3-12cm,初球形,很快變扁半球形並漸伸展,
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淺綠色至灰綠色,表皮往往斑狀龜裂,老時邊緣有條紋。
菌肉白色。無特殊氣味。菌褶白色,較密,等長,近直生或離生,
具橫脈。菌柄長2-9.5cm,粗0.8-3.5cm,中實或內部鬆軟。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福建、河南、甘肅、
陝西、廣西、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
可食用,味鮮美。但不可多食,以姜為使。據云南衛生防疫站分析,
每百克含蛋白質2.84克, 硫胺素0.043毫克,磷7.8毫克,
鈣135毫克,鐵4.3毫克,灰份0.95克,水分90克。
可藥用。據記載,有主治眼目不明,克瀉肝經之火,
散熱舒氣之功效。另外,對小白鼠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為80-70%。
此菌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與櫟、樺、栲、栗形成菌根。


39.jpg
2019-1-25 01:25

39、美味牛肝菌 ▲
又稱大腳菇、白牛肝菌。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4-15cm,扁半球形或稍平展,
不粘,光滑,邊緣純,黃褐色、土褐色或赤褐色。菌肉白色,厚,受傷後不變色。
菌管初期白色,後呈淡色,直生或近孿生,或在柄之周圍凹陷。
管口圓形,每毫米2-3個。柄長5-12cm,粗2-3cm近圓柱形或基部稍膨大,
淡褐色或淡黃褐色,內實,全部有網紋或網紋占柄長的三分之二。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佈於我國河南、台灣、黑龍江、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內蒙古、福建等地區。
可食用,是優良野生食用菌。其菌肉厚而細軟、味道鮮美。
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有腺膘呤、膽鹼和腐胺等生物鹼。
可藥用,治療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還可用以治婦女白帶症。
該菌子實體的水提取物有肽類或蛋白質,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100%,
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90%。可與冷杉、鐵杉、樺、鵝耳櫪、山毛櫸、
白臘樹、櫟、懸鈴木、山楊、榆、高山松、雲南松等樹木形成菌根。
目前不能人工栽培子實體,但可利用菌絲進行深層發酵培養。


40.jpg
2019-1-25 01:25

40、褐枝瑚菌 ▲
子實體中等大,高4-10cm,淡銹色、銹褐色至肉桂色。
柄長2-4cm,粗1cm左右,多分枝,直立,多次叉狀分枝,小枝頂端齒狀分叉。
夏秋季在針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吉林、雲南、西藏等地。在西藏林區分佈廣,產量較大。
可食用,味鮮美可口。


41.jpg
2019-1-25 01:25

41、環柄香菇 ▲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近圓形,臍狀至漏斗狀,薄,革質,
直徑3-15cm,表面光滑,有不明顯的細條紋,淺黃白色,
干後米黃色,幼時邊緣內卷,菌肉白色,較薄,革質。菌褶近白色,
稠密,延生,窄,基本上等長,褶緣完整。菌柄粗短,圓柱形,
光滑,白色至污白色,長1-2cm,粗0.4-1.7cm,內部實心,
其菌柄上有一個較窄的膜質菌環,一般不易脫落。有菌絲柱。
生長在闊葉樹倒木上,群生或單生。
分佈在我國廣東、福建、廣西、雲南、海南、
西藏東南部和西沙群島,主要分佈於熱帶。
幼嫩時可食用,成長後柔韌不可食。


42.jpg
2019-1-25 01:26

42、葡萄色頂枝瑚菌 ▲
又稱葡萄色珊瑚菌、掃帚菌。
子實體珊瑚狀,中等至大形,高可達40cm,粗10-30cm,
從柄上分出許多主枝,然後再分出較多的叉枝,小枝頂部膨大成叉狀,
分枝密集,白色帶污黃色,枝端桃紅色至淡紫色。菌肉白色,
質脆,受傷後不變色,子實層生在叉枝表面。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散生。
分佈於我國吉林、台灣、雲南、西藏等地區。
可食用。其質脆嫩,味鮮美可口。可藥用,具有和胃氣、
祛風、破血、緩衝等藥用效果。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達80%。


43.jpg
2019-1-25 01:26

43、變綠枝瑚菌 ▲
又稱綠叢枝菌、變綠叢枝、冷杉枝瑚菌。
子實體多分枝,叢生在一起。灰黃色帶黃褐色至肉桂色,高4-10cm,
寬達3-4cm,基部有白色絨毛,受傷處及其附近分枝變青綠色,
柄短或幾乎沒有,長1.5-2.5 cm ,粗0.3-0.8 cm ,
枝細長,不規則,直立,密集,1-3次分叉,稍內彎,質脆,柔軟。
夏秋季在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地腐枝層上群生。
分佈於我國吉林、四川、黑龍江、新疆、甘肅、西藏、青海、湖南、廣東等地區。
可食用。稍有苦味。


44.jpg
2019-1-25 01:26

44、翹鱗肉齒菌 ▲
又稱獐子菌、仲帽、獐頭菌。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初期突起,後扁平,中部臍狀或下凹,
有時呈淺漏斗狀,淺粉灰色,表面有暗灰色到黑褐色大鱗片,
鱗片厚,覆瓦狀,趨向中央特別大並翹起,呈同心環狀排列,
菌蓋直徑6-10cm。菌肉近白色,菌柄中生或稍偏生,
粗 0.7-3cm,有時短粗或較細長,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
可達4cm,中實、平滑、淡白色,後期變淡褐色。刺錐形,
延生,長可達1-1.5cm,初期灰白色。後變濃褐色。
生於高山針葉林中地上,尤以雲杉,冷杉林中生長多。
分佈於我國甘肅、新疆、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等地區,
西藏、新疆等高地高寒涼爽的雲杉林中較多。
可食用。好吃,新鮮時味道很好,菌肉厚,水份少,不生蟲,
便於收集加工,但老後或雨多浸濕者帶苦味。屬外生菌根菌。
子實休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並含有較豐富的多糖類物質。


45.jpg
2019-1-25 01:26

45、猴頭菌 ▲
又稱猴頭蘑、刺蝟菌。
子實體中等大、較大或大型,直徑5-10cm,或可達30cm,
呈扁半球形或頭狀,有無數肉質軟刺生長在狹窄或較短的柄部,
刺細長下垂,新鮮時白色,後期淺黃至淺褐色,子實層生刺之周圍。
秋季生長多。多生於櫟等闊葉樹立木或腐木上,
少生於倒木。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該菌色調加深。
分佈於我國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
河南、廣西、甘肅、四川、雲南、湖南、西藏等地區。
此菌是是比較重要的野生或栽培食菌,是我國宴席上的名菜。
現已比較廣泛人工栽培。可利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
據分析,每百克(乾重)猴頭菌子實體含蛋白質26.3克,
脂肪4.2克,碳水化物44.9 克,細纖維6.4克,水份10.2克,
磷850毫克,鐵18毫克,鈣2毫克,硫胺素(B1)0.89毫克,
核黃素1.89毫克,胡蘿蔔素0.01毫克,熱量323千卡。
另有氨基酸16種,其中有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猴頭菌子實體還含有多糖和肽類物質,有增強抗體免疫功能。
其發酵液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我國利用菌絲體研製成「猴頭片」等中藥,對治療胃部及十二指腸潰瘍、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及食道癌有一定療效。猴頭菌對消化不良、
神經虛弱、身體虛弱等均有醫療作用,被視為宜藥膳食的食用菌。


46.jpg
2019-1-25 01:26

46、橙黃革 ▲
在雲南稱為黃乾巴菌。
子實體中等大。分枝呈寬扇狀,向四面伸展,高3-8cm,直徑5-9cm,
近全緣,少開裂,枝端橙黃色、褐黃色,邊緣白黃色,厚,表面粗糙,
有瘤狀凸起。菌肉淡粉黃色,遇KOH液呈墨綠色。
在雲南油杉林及闊葉和針葉混交林地上,群生、叢生或簇生。
分佈於雲南滇中和滇西等地。
可食用,氣味較香,在雲南產區群眾習慣採集食用。


47.jpg
2019-1-25 01:26

47、焰耳 ▲
又稱膠勺,因呈勺狀而得名。
子實體一般較小,膠質,匙形或近漏斗狀,柄部半開裂呈管狀,
高3-8cm,寬2-6cm,淺土紅色或橙褐紅色,內側表面覆蓋白色粉末,
子實層面近平滑,或有皺,或近似網紋狀,蓋緣捲曲,或後期呈波狀,
擔子倒卵形,縱分裂成四部分,擔子部分細長,菌絲長,有鎖狀聯合。
在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有時近叢生。
常生長在林地苔蘚層或腐木上。
分佈於我國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四川、浙江、湖南、湖北、
江蘇、陝西、甘肅、雲南、貴州、山西、西藏、青海等地區。
對小白鼠肉瘤 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別為70%和80%。


48.jpg
2019-1-25 01:26

48、金耳 ▲
又稱黃木耳、茂若色爾布(藏語)。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呈腦狀或瓣裂狀,基部着生於樹木上,
8-15cm,寬7-11cm。新鮮時金黃色或橙黃色,干後堅硬,
浸泡後可復原狀。菌絲有鎖狀連合。擔子圓形至卵圓,
縱裂為四,上擔子長達125μm,下擔子闊約10μm。
夏秋季生於高山櫟等闊葉樹腐木上,有時也見生長於冷杉倒腐木上,
與韌革菌Stereum hirsutum等有寄生或共生關係。
分佈於我國西藏、雲南、四川、甘肅等地區。
在西藏東南部及其他產區群眾有採食習慣。
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及糖。可防癌抗癌。
有治肺熱、氣喘、高血壓等作用。現已人工培養。此菌是木腐菌。


49.jpg
2019-1-25 01:26

49、銀耳 ▲
又稱白木耳、銀耳子。
子實體紙白至乳白色,膠質,半透明,柔軟有彈性,
由數片至10餘片瓣片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繡球形,
直徑3-15cm干後收縮,角質,硬而脆,白色或米黃色。
子實層生瓣片表面。擔子近球形或近卵圓形,縱分隔,10-12×9-10μm。
夏秋季生於闊葉樹腐木上。目前國內人工栽培使用的樹木為椴木、
栓皮櫟、麻櫟、青剛櫟、米櫧等一百多種。
分佈於我國浙江、福建、江蘇、江西、安徽、台灣、湖北、海南、湖南、
廣東、香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內蒙古、西藏等地區。
可食用和藥用。傳統認為銀耳具有「補腎、潤肺、生津、止咳」之功效,
可以治療肺熱咳嗽、肺燥乾咳、久咳喉癢,咳痰帶血等疾病。


51.jpg
2019-1-25 01:26

50、木耳 ▲
又稱黑木耳、耳子、黑菜(黑龍江)。
子實體膠質,淺圓盤形,耳形或不規則形,寬2-12cm,新鮮時軟,
干後收縮。子實層生裏面,光滑或略有皺紋,紅褐色或棕褐色,
干後變深褐色或黑褐色。外面有短毛,青褐色。
生長在櫟、榆、楊、榕、洋槐等闊葉樹上或朽木及針葉樹冷杉上,
密集成叢生長,可引起木材腐朽。
分佈於我國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福建、台灣、河南、
廣東、香港、廣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海南等地區。
可食用,並能人工栽培。為棉麻、毛紡織工人的保健食用。
可藥用,性平,味甘,補血氣,止血活血,有滋潤,強壯,通便之功能,
可用於治療痔。對小白鼠肉瘤的180的抑制率42.5-70%,對艾氏癌抑制率80%。



51、毛木耳 ▲
子實體膠質,淺圓盤形、耳形成不規則形,寬2-15μm。
有明顯基部,無柄,基部稍皺,新鮮時軟,干後收縮。
子實層生裏面,平滑或稍有皺紋,紫灰色,後變黑色。
外面有較長絨毛,無色,僅基部褐色,400-1100×4.5-6.5μm。常成束生長。
生長在柳樹,洋槐、桑樹等多種樹幹上或腐木上,叢生。
分佈於我國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安徽、
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廣西、廣東、香港、陝西、
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海南等地區。
可食用,質地脆,味道不如木耳,但別有風味,目前我國已廣泛栽培。
可藥用,其功效與木耳近似。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90%,
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80%,其絨毛中含豐富多糖,有防癌抗癌作用。
毛木耳往往出現在香菇段木上,影響產量,被認為是香菇栽培中的一種有害「雜菌」。


52.jpg
2019-1-25 01:26

52、長裙竹蓀 ▲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幼時卵球形,後伸長,高12-20cm,
菌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徑3-5.5cm,菌蓋鐘形,高寬3-5cm,
有顯著網絡,具微臭而暗綠色的孢子液,頂端平,有穿孔,
菌幕白色,從菌蓋下垂達10cm以上,網眼多角形,寬5-10mm。
柄白色,中空,壁海綿狀,基部粗2-3cm,向上漸細。
夏秋季在竹林或園林地上群生或單生。
分佈於我國河北、江蘇、四川、台灣、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貴州、雲南等地。
可食用,但須去掉菌蓋和菌托,味鮮可口,此菌煮沸液可防菜餚變質,防肉變腐。
可藥用,治痢疾。有抗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60%,
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子實體的發酵液對高血壓、
高膽固醇及腹壁脂肪過厚等有較好的療效。


53.jpg
2019-1-25 01:26

53、草地橫膜馬勃 ▲
子實體較小,寬陀螺形或近扁球形,直徑2-5cm,高1-4cm,
初期白色或污白色,成熟後灰褐色或茶褐色。外孢被由白色小疣狀短剌組成,
後期脫落後,露出光滑的內包被,內部孢粉幼時白色,
後呈黃白色,成熟後茶褐灰色或咖啡色。不育基部發達而粗壯,
與產孢部分之間有一明顯的橫膜隔離。孢絲無色或近無色至褐色,
厚壁有隔,表面有附屬物。成熟後從頂部破裂成孔口,
從孔口散發孢子。此種與馬勃屬的一些種相近似,
明顯區別是產孢部分與不育部分有一隔膜。
夏秋季在草地、空曠草地、林緣草地上單生、散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廣東、福建、河北、雲南、新疆、西藏等。
幼時可食。


54.jpg
2019-1-25 01:26

54、灰樹花 ▲
又稱蓮花菌、舞茸、貝葉多孔菌。
子實體肉質,有柄,多分支,末端生扇形或匙形菌蓋,重疊成叢,
最寬可達40至60cm。菌蓋直徑2-7cm,灰色至淡褐色,
表面有細的或干後堅硬的毛。老後光滑,有放射狀條紋,邊緣薄,
內卷。菌肉白色,厚。生於櫟樹或其他闊葉樹木樁周圍,造成白色腐朽。
分佈於我國河北、吉林、廣西、四川等地區
可食用,幼嫩時好吃,味鮮美。可人工栽培或利用菌絲體深層發酵培養,
製作飲料等。子實體的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艾氏癌的抑制率為98.1%,
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10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90%。

source:kknews.cc 嶽嶽夏 發表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50.jpg
51.jpg
52.jpg
53.jpg
54.jpg
50.jpg
海上無亂石,那有好風浪;
人生無曲折,那有好前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