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巴金森症 首見18歲病例

巴金森症 首見18歲病例

台灣新生報 2018/12/13 00:00

目前,全台約有四萬名巴金森患者;然而,巴金森病並非大家過往所認知的老年病,門診中有近,兩成巴金森患者在青年時發病,近期門診中最年輕的發病案例僅十八歲。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根據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最新一份巴金森病認知網路調查發現,逾九成民眾不清楚巴金森病的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病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巴金森初期症狀有: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其中,約三成患者早期症狀為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且民眾多輕忽此問題,而延誤就醫。

全台六十五歲以上每一百人就有一人罹患巴金森病,所有神經病變疾病中巴金森病罹病人數僅次於失智症。「年輕型巴金森」的發生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

國內外影視作品都曾以巴金森病為題材,卻不到一成民眾清楚巴金森病症狀,據統計,高達七成民眾皆將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畫上等號。吳醫師表示,巴金森病與失智症雖然都屬於腦部神經性疾病,但是「巴金森病的症狀是先以神經退化性、進行性動作障礙問題表現」。

吳醫師表示,巴金森病腦部功能的損傷不可逆,若無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也將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

據統計,約二至三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四十三%巴金森病患者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吳醫師更指出,門診中常有患者認為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逝去。

其實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患者若未妥善控制,未來可能會讓自己掉入巴金森所帶來的「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失智」的四失威脅。

今年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特別改編四位巴金森病友的案例故事,首次以說故事與手繪風插畫的方式製作「期盼脫困的靈魂-巴金森病四篇章」。期盼透過四位巴金森病友的改編故事,帶大家走進巴金森病友的世界,了解巴金森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