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認識【血管性頭痛】小百科!

認識【血管性頭痛】小百科!

血管性頭痛是門診頭痛病人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因為引起這類頭痛的原因都來自於血管,故統稱為血管源性頭痛。血管源性頭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因頭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頭痛,稱為原發性血管性頭痛;有明確的腦血管疾病(如腦卒中、顱內血腫、腦血管炎等)所致的頭痛,稱為繼發性頭痛。

原發性血管性頭痛又稱偏頭痛,是一種功能性頭痛。根據頭痛的不同表現,又可將其分為典型偏頭痛、普通型偏頭痛、叢集性偏頭痛、偏癱型偏頭痛和眼肌麻痹型偏頭痛等5種主要類型。

平時大家所說的血管性頭痛就是指偏頭痛,至於屬於哪一種類型,則要根據其臨床表現,但門診病人中以普通型偏頭痛為最多見。

血管性頭痛是指那些與血管疾患有關的頭痛。


血管性頭痛包括有哪些?

①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血栓栓塞性腦血管病。

②顱內血腫: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

③蛛網膜下腔出血。

④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囊內動脈瘤。

⑤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其他系統性血管炎;原發性顱內動脈炎。

⑥頸動脈或椎動脈痛:頸動脈或椎動脈阻斷;(原發性)頸動脈痛;動脈內膜切除後頭痛。

⑦靜脈血栓形成。

⑧動脈性高血壓:對外源性物質的急性反應;嗜鉻細胞瘤;惡性高血壓;先兆子癇和子癇。

⑨與其他血管性疾患有關的頭痛。  

血管性頭痛資料

腦血管疾病引起的頭痛分幾類,腦出血引起的頭痛特點是什麼,診斷依據是什麼?

腦血管疾病引起的頭痛分為兩類。

(1)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2)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塞)。

腦出血引起的頭痛特點是出血早期就可引起嚴重的頭痛,這時頭痛的發生部位及性質有時可取決於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表現同側枕部、顳部出現跳動樣脹痛伴噁心、嘔吐。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或腦室者,頭痛加重,表現為瀰漫性全頭劇烈疼痛,常伴發熱、抽搐。小腦出血者頭痛最常見。內囊出血、橋腦出血因病情迅猛,故臨床上很少以頭痛為首發症状。

診斷依據主要有:① 50歲以上的高血壓動脈硬化者。②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起病。 ③病情進展迅速,早期有頭痛、嘔吐等高顱壓症状,很快出現意識障礙。④具有神經系統局灶體征。⑤腦脊液為血性,顱內壓增高。⑥CT、MRI掃描證實。

實驗室檢查對腦出血引起頭痛的診斷有何意義?

實驗室檢查對腦出血的診斷有重要意義:(1)腦脊液:顱內壓增高,多為血性。未破入蛛網膜下腔的腦出血,腦脊液雖無血,但白細胞可稍高,蛋白亦稍高。(2)CT掃描:CT對急性腦出血的診斷價值高,為臨床定性、定位及定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據。(3)MRI掃描:MRI掃描對診斷後顱窩出血特別敏感,由於骨質偽影,後顱窩的病變在CT上往往顯示不清,所以MRI顯示腦幹出血與小腦出血明顯優於CT。

腦出血引起的頭痛的手術適應症是什麼?

對出血量大、形成腦疝威脅病人生命的腦出血,手術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CT對選擇手術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急症手術的適應症應具備:(1)昏迷不深,瞳孔散大,經內科治療病情惡化者;(2)腦葉出血血腫超過40毫升,有中線移位者;(3)小腦出血血腫超過15毫升,有腦幹受壓及破入第四腦室者;(4)內囊出血血腫超過50毫升,中線結構移位大於1厘米者。手術方法目前多採用顱骨鑽孔或骨瓣開顱術清除血腫。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引起的頭痛特點是什麼,如何診治?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頭痛發生率為4%~36%,一部分病人在TIA發作前可出現無定位意義的先兆頭痛,多以眶部、前額部鈍痛、麻木痛為主。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的頭痛往往比頸內動脈系統TIA偏重,前者以後頭痛為主,可以一側,也可兩側;後者多以前額部或全頭鈍痛為主。頭痛的發生時間與血壓波動及血管痙攣的程度有關,頭痛的程度輕微,病人往往不以頭痛作為就診的主訴。

診斷要點:(1)50~70歲的腦動脈硬化者,(2)突然起病,(3)具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持續時間短,24小時內完全恢復,(4)同一症状可反覆發作,(5)腦脊液、腦電圖、CT、MRI等檢查無異常所見。

主要治療措施如下:(1)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調整血壓,治療糖尿病及腦動脈硬化,穩定心臟功能等。(2)血容量擴充:常用丹參注射液10~16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4天為1個療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每日1次靜脈滴注。維腦路通400~800毫克,每日1次靜脈滴注。(3)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常用腸溶阿斯匹林40~8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 0毫克,每日~4次口服。亞磺吡唑酮0 1~0 2克,每日3次口服。(4)抗凝或溶栓劑治療,療效難以肯定,由於出血併發症較多應慎用。臨床常用抗凝劑有肝素、尿激酶等。如有高粘血症可適當應用蝮蛇抗栓酶或藻酸雙酯鈉等藥物,但應有嚴格的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對腦梗塞引起頭痛的診斷有何意義?

(1)腦脊液檢查多為正常。(2)CT掃描:發病在24小時以內的腦血栓CT掃描可正常。24小時以後在受累腦區可見楔形、方塊形或不規則形低密度灶。但腦幹與小腦梗塞可因骨質偽影辨認不清。(3)MRI掃描:發病4小時以前即見T-1 T-2延長,24小時即呈長T-1與長T-2信號,尤其對腦幹及小腦梗塞因無骨質偽影辨認清楚。

腦動脈粥樣硬化症的頭痛特點是什麼,診斷依據是什麼?

其頭痛多呈輕至中度全頭痛、脹痛,也可表現為枕部、額部、雙顳部疼痛,用腦、用力、活動頭部及改變體位時頭痛加重,常伴有類似神經衰弱症状。

腦動脈粥樣硬化症的診斷依據是:

(1)年齡在45歲以上者。(2)具有腦動脈硬化的症状和體征。(3)眼底有動脈硬化改變。(4)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5)心血管及其他部位具有動脈硬化徵象者。(6)CT及MRI掃描有腦萎縮徵象。

該病是一種多因素的慢性退變性疾病,因此,早期預防很重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期過度緊張,不吸煙,不飲酒,防止肥胖,對預防本病具有一定作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是防治的重要一環。

高血壓性頭痛的發生機制及頭痛的特點是什麼,高血壓危象頭痛的特點是什麼,如何進行治療?

高血壓產生頭痛的機制可表現為三種類型。第一型是由於高血壓的機械作用,使血管異常擴張,動脈壁的痛覺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頭痛,表現頭部鈍痛,搏動性跳痛,局限於一側或兩側的前頭部及後頭部,也可彌散至全頭部,屬非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第二型是由於頭部肌肉反射性收縮,頭部周圍緊箍樣疼痛,多位於枕下頸部痛,伴輕度頸強。第三型是由於大腦功能紊亂,引起顱內血管的舒縮障礙,產生全頭瀰漫性脹痛及鈍痛。

頭痛是原發性高血壓病最常見的症状,有時是唯一的症状,頭痛的類型與年齡有關,青壯年產生偏側頭痛者多,而老年人全頭痛多,往往呈沉重性、間歇樣鈍痛,脹痛及搏動樣痛,有時持續性,但劇烈頭痛少見,頭痛特點是從半夜到凌晨逐漸加重,早晨時較劇烈,往往不能入睡,一起床從事活動後可減輕。

高血壓危象的病人劇烈頭痛,呈炸裂樣頭痛,伴頭暈噁心,但很少嘔吐,常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症状,或美尼爾症候群症状,或急腹症症状等等。

對高血壓性頭痛進行心理治療時首先要調動醫務人員和病人兩方面的積極性,醫務人員要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況,幫助病人認識高血壓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消除對本病的恐懼心理與悲觀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醫師積極治療。

治療時根據病情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足夠的睡眠,注意飲食調節,以低鹽、低動物脂肪為宜,對於精神緊張、頭痛失眠者可服用少量的鎮靜劑或安定劑。降壓藥物的使用:①長期給藥,宜選用降壓作用溫和、持久、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壓藥,如雙氫克尿噻、利血平等作為基礎降壓藥;②聯合用藥,常用利尿藥和其他降壓藥物的合用;③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達到降壓之目的後,可改為維持量以鞏固療效;④急進型高血壓病及高血壓危象需應用降壓作用強的藥物,如節後交感神經抑制劑、鈣拮抗劑、小動脈擴張劑等; ⑤對血壓顯著增高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壓下降過多、過快,因病人往往不能適應反覺不適,而且由於血壓過低易導致腦血管意外。  

如何治療出血性卒中所引起的頭痛

出血性卒中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包括外傷)引起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和膜下出血。由於出血的顱內佔位效應,可以引起顱內壓增高;加之血液破壞後釋放出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質,可以直接刺激顱內的疼痛敏感結構,而引起劇烈頭痛,尤其以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室型的腦出血頭痛最為劇烈。

出血性卒中引起頭痛的防治原則如下:

(1)積極抗腦水腫、減低顱壓

快速使用脫水劑抗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是治療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常用20%甘露醇125毫升~250毫升靜滴,每6~8小時1次,或用甘油果糖500毫升,每日2次靜點,也可用速尿脫水。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治療,如血腫消除術或血腫抽吸術,其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劇烈頭痛,可行置換腦脊液療法(即腰穿成功後,每次緩慢放出腦脊液3~5毫升,然後再緩慢注入等量的生理鹽水),頭痛可明顯減輕。

(2)病因治療

治療引起出血性卒中常見的原因,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動脈瘤及血液系統疾病等。

(3)止血

可以用止血環酸、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等,以防止再出血,減少血液對顱內頭痛敏感結構的刺激。

(4)對症治療

適當地用一些止痛劑、安定和鎮靜劑。

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引起的頭痛也稱為偏頭痛嗎,顳動脈炎也是血管性偏頭痛嗎?

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所致的頭痛可以稱為血管偏頭痛,但不應稱為血管性偏頭痛。前者以老年人多見,大多有家族史,疼痛與血壓升高的程度及動脈硬化的程度有關,與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紊亂無關。頭痛多為脹痛,部位不定,因血壓升高而加重。血管性偏頭痛以一側額、顳部的跳動痛伴有噁心、嘔吐為特徵,以青年女性為多,同時可以出現一過性偏頭痛和眼肌麻痹等表現。因此兩者較易區別。顳動脈炎可引起頭痛,但不是血管性偏頭痛。顳淺動脈變粗、迂曲、壓痛、捫之呈條索狀、搏動減弱或消失,早期可有低熱、盜汗、無力等全身症状,抗核抗體與類風濕因子陽性,激素治療效果好。因此,不論是從發病年齡、病變部位、疼痛性質及體質和實驗室檢查來看,它和血管性偏頭痛均有本質區別。

顳動脈炎所致的頭痛有何特點?

顳動脈炎又稱細胞性動脈炎,是一種非特異性動脈炎,最常侵犯顳動脈,其次多累及眼動脈和枕動脈,50歲以上的人發病率較高,臨床更多見於60~75歲的人,女性比男性多見,兩者之比為3:1。本病在出現低熱、睏倦、噁心、嘔吐、肌肉疼痛、眼球活動障礙、視力障礙的同時也會出現頭痛,且頭痛是顳動脈炎的主要表現。本病的頭痛常為自發性,也會由於觸碰面頰部或下頜部、張口或受涼吹風而誘發,咀嚼時可加重,壓迫耳屏前方動脈和神經交叉點時也可引起頭痛 。頭痛的發生與傳播符合面動脈的走向,即向下頜放射,終點為內眼角,且面動脈有明顯的壓痛。少數病人以下頜、 面部、頭頂蓋及枕區痛為首發症状,面頜動脈區疼痛不明顯且在顳動脈供應區顳、額、頂及部分枕區會出現脫髮,感覺過敏,潰瘍形成。頭痛的性質不定,多表現為燒灼樣或錘擊感,一般晚上重於白天。到醫院做化驗檢查還可以發現患者血沉加快,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升高,中性粒細胞核左移,或出現正常細胞性和正常血紅蛋白性貧血,球蛋白增加,鹼性磷酸酶輕度增高。顳動脈炎患者的頭痛對類固醇激素的治療有良好效果,有時在類固醇治療後體溫降至正常,1~2周內頭痛症状消失,一般治療劑量為每天強的松40~60毫克,當病人在一周內不再訴有頭痛時, 激素應用可逐漸減量至5毫克為止。一般血沉在四周內恢復正常,血沉正常後經幾個月再逐漸停止治療。

在高原地區生活、頭痛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

頭痛是高原地區生活的人的常見的症状, 而一種叫做高原地區血管性頭痛的疾病是造成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這種頭痛的特點是:(1)頭痛劇烈,持續時間長,反覆發作,每次發作的性質、 過程基本相似,發作間期神經精神狀態正常。(2)一般說麥角胺治療有效,吸氧可以緩解症状。(3)多有包括頭昏、 胸悶、 心悸、噁心、嘔吐、腹脹、失眠、乏力的急慢性高原反應的表現,而無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4) 植物神經功能不穩的臨床表現,包括顏面部充血、發紅、頭痛、多汗、氣急、急躁易怒、嗜睡 、睏倦、水腫、四肢發麻、心動過緩、早泄、陽痿、月經不調等。(5) 病程至少超過3個月,發作次數在3次以上。 一般認為高原地區血管性頭痛的原因是由於高原地區氣壓低使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缺氧, 因為大腦皮質對缺氧較為敏感,所以可能會導致大腦皮質的功能失調而引起神經、精神、心理情緒方面的變化, 最終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而導致頭痛。治療上一般採用吸氧療法和麥角胺製劑, 對於反覆發作者,另加用強的松30毫克/天及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地平治療。當然,在高原地區應用生物反饋療法,進行放鬆訓練,消除緊張情緒,矯正異常行為, 會對頭痛的預防和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

顱內動靜脈畸形會引起頭痛嗎?

顱內動靜脈畸形的主要症状就是頭痛。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一個52歲的男性患者,有發作性頭痛史20餘年,頭痛呈偏頭痛性質,但發作前無先兆,也沒有明確的誘因,每次發作持續幾個小時,未經治療頭痛亦可自行緩解,來醫院檢查經腦血管造影發現右顳葉附近有一動靜脈畸形,後經行選擇性畸形血管栓塞手術後病人痊癒,到目前為止已連續一年無頭痛發作。我們說腦動靜脈畸形是腦血管畸形的一種,多見於青年人,發病年齡為20~40歲,男性多發,男女比例為1:1~2:1,絕大部分為幕上病變,後顱凹的病變僅佔全部病例的5.7%。頭痛是動靜脈畸形的主要症状,有的病人的頭痛為首發症状, 頭痛做為非特異性症状,對動靜脈畸形的診斷無重要意義,但本病的頭痛仍有如下特點:多為發作性,可呈典型的偏頭痛樣發作,也可以有血管性頭痛的特點。當動靜脈畸形位於顳葉附近接近硬腦膜時,頭痛常比較明顯,而當畸形血管破裂出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大塊血腫時,就會出現劇烈的疼痛,頸項強直,噁心嘔吐。有人觀察未經治療的動靜脈畸形的正常過程,經平均10.4年的追蹤觀察顯示,約42%的病人有出血的危險,29%的病人有死亡的危險,18%的患者有癲癇發作的危險,27%的患者有神經系統病變的危險。因而對動靜脈畸形適時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腦動脈瘤破裂時的頭痛有什麼特點?

腦動脈瘤好發於顱內動脈分叉和主幹的分支處,動脈瘤的形成與動脈壁的肌層存在先天性的發育缺陷有關。由於承受血流的衝擊,該處動脈壁的薄弱點向外突出,逐漸擴張,形成圓形、橢圓形或棱形的囊狀膨大,即成為動脈瘤。腦動脈瘤是一種有潛在生命危險的疾病,其危險性在於動脈瘤破裂,發生急劇的顱內出血。全身血壓突然急劇的增高,是原有顱內動脈瘤破裂的誘因。約有48.2%~60%的腦動脈瘤破裂之前有先兆症状,如動脈瘤擴大的症状,這時隨動脈瘤部位的不同而出現局部或全頭痛;另外還可以伴隨眼部疼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症状。當動脈瘤小量漏血時,同樣可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先兆症状,頭痛是動脈瘤破裂時最常見的首發症状,79%為劇烈的全頭痛, 30%為局部頭痛或偏頭痛。有時頭痛的部位與動脈瘤的部位有關,如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多位於額眶部;頸內動脈瘤時多有一側頭面部痛;前交通動脈瘤常引起兩側前額部頭痛;幕下動脈瘤常引起枕部痛,所有上述疼痛都是劇烈的爆炸痛性質。動脈瘤破裂出血後,一部分出血少的輕症,動脈瘤破裂口自然癒合以及外表粘連的作用,使出血停止,逐漸吸收;而出血兇猛者,多死於血腫的壓迫;嚴重者可出現腦出血、腦梗塞和腦疝。所以動脈瘤破裂的早期診斷特別重要,而患者頭痛的性質、部位給我們的診斷提供了一定依據,根據情況行腰椎穿刺、CT掃描、磁共振成像等輔助檢查,爭取早日明確診斷,給內外科治療贏得時間。

煙霧病所致的頭痛是怎麼回事?

煙霧病又稱「腦底動脈環閉塞症」或「環發育不全」。在腦血管造影影像上可見模糊的腦底部異常血管網,1955年首先由日本的清水和竹內描述,煙霧為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1966年鈴木稱本病為閉塞性腦動脈炎,本病發病率較低,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頭痛是其常見的症状,表現形式多樣,可為發作性,亦可為持續性,部位不定,性質不一,沒有特定的診斷價值。煙霧病引起頭痛的原因可歸於血管的炎症、狹窄、閉塞而致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及代償性的動脈擴張所導致。本病有遺傳傾向,有人報告母子或同胞同時發病率高,近年來則認為它與後天因素有明顯的關係,多數病人有明顯的其他病史,如炎症、高血壓、糖尿病、腦動脈硬化、貧血、非特異性動脈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膿腫、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和鉤端螺旋體病。一般來說,煙霧病的預後良好,頭痛會隨著腦底異常血管網的形成,側枝循環的建立而緩解或消失。

血栓性疾病會引起頭痛嗎?

一般來說,動脈血栓性疾病如腦梗塞、短暫性腦供血不足(TIA)等僅會出現供血不足的表現,如頭暈、眼花、肢體癱瘓、失語等等,不會出現頭痛症状。但如果是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時,頭痛即是主要表現之一。顱內靜脈竇及靜脈血栓形成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多繼發於眼眶、面部、乳突或鼻竇感染、腦膜炎、硬腦膜下膿腫及敗血症,以海綿竇及橫竇血栓形成較為常見;非感染性者多與血流瘀滯或高凝性有關,常繼發於消耗性疾病、顱腦外傷、產褥期、血液病和心臟病多種疾病狀態,以上矢狀竇血栓形成多見。由於各靜脈竇之間互相溝通,吻合支豐富,因而小的血栓可不產生症状,但如果血栓使靜脈竇完全阻塞時則可引起靜脈迴流和腦脊液迴流的障礙,導致腦組織充血、水腫、顱內壓力升高。所致頭痛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顱內壓力增高所致,這是靜脈竇及靜脈血栓所致頭痛的主要原因。所以患者一般表現為頭部劇烈的難以忍受的疼痛,伴有嘔吐,視乳頭水腫等。(2)全身感染所致,如有感染者患者一般有不規則發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3)竇性症状,指由於局部靜脈迴流障礙所引起的局限性神經症狀,如海綿竇血栓形成時會引起三叉神經受累而引起頭痛,岩下竇、岩上竇受累時也可導致三叉神經受損而致頭痛。

針刺後會不會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繼而引起頭痛?

一般來說,針刺很少會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但針刺頭頸部穴位時容易出危險,比如針刺大椎、啞門、風池等穴,若是進針過深或進針方向錯誤,誤入枕大孔,進入蛛網膜下腔再用捻轉提插手法,就易致蛛網膜下腔血管損傷,引起頭痛。這裡有一個病例可以說明這種情況。某女,30歲,因癔病全身發抖請人給予針刺治療,先扎風池穴,捻轉提插,又在臀部、手部等處取穴,兩個小時後患者因頭痛醒來,服止痛藥後患者安靜入睡,到清晨仍覺頭痛及頸項部疼痛,並伴嘔吐,服鎮痛劑、安眠藥後患者疼痛好轉,兩年以後,患者又出現劇烈頭痛,送至醫院,經檢查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時頭痛是主要症状,為彌散性劇烈頭痛,以枕部為主,並沿頸項部向下放射。上例中患者針刺後2小時出現頭痛症状,說明針刺導致蛛網膜下腔內少量、緩慢、延續的出血,紅細胞及膽紅素直接刺激三叉神經根和第2~7頸神經根,或通過刺激頸神經根而引起頸部肌肉收縮,並通過這些肌肉對枕大、枕小神經擠壓,而引起頭痛。另外,血液進入腦脊液,放出大量游離肽、5-羥色胺等活性物質引起頭痛。後來,隨著流入蛛網膜下腔內的血液的增多,繼發地引起顱內壓力的增高,也會發生頭痛。蛛網膜下腔出血輕者可自愈,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針刺時要熟悉解剖部位,嚴格掌握進針方向和深度,以免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

癲癇強直陣攣發作時出現頭痛嗎,發作性頭痛有可能是癲癇的一種嗎?

癲癇是一種臨床症候群,以在病程中有反覆發作的神經元的異常放電所致暫時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癲癇以發作時的意識喪失和肢體痙攣為特徵時稱為強直陣攣發作,強直陣攣發作在臨床上比較多見,約佔癲癇患者中的80%,其發作過程一般包括五個時間段。分別是前驅症状期、先兆期、痙攣期、弛緩昏睡期和意識恢復期。頭痛一般發生在前驅症状期和意識恢復期。前驅症状期僅持續數秒,患者有頭暈、頭痛、耳鳴,然後進入了先兆期;先兆期也持續數秒時間,患者逐漸意識模糊,手足和口角開始抽搐;接著患者意識完全喪失,口中怪叫,兩眼上翻,全身肌肉劇烈抽搐,尿失禁甚至呼吸暫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強直痙攣期,一般持續數秒到2分鐘左右;再經過數分鐘的昏睡,患者的意識逐漸恢復,進入了意識恢復期,患者有頭痛,頭暈、疲憊乏力等不適主訴。為什麼強直陣攣發作前後會有頭痛的發生呢?強直陣攣發作中有肌肉強烈的收縮、痙攣,肌肉的收縮可以壓迫刺激分布於頭面部的感覺神經末梢及血管,發生痛覺結構受刺激而產生了頭痛;另外,癲癇發作時神經元所釋放的某些神經遞質,如5-HT等及肌肉持續收縮時游離出來的鉀、緩激肽、P物質等都是致痛物質,均可產生頭痛。

發作性頭痛可以是癲癇的一種形式,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状,表現特點為突然發生的陣發性、短暫性、反覆發作的大腦功能障礙。它的實質是腦灰質神經元的異常放電,不同部位的神經元群放電,其臨床表現也不同,當患者的頭痛發作為主要表現時,我們習慣地稱之為頭痛型癲癇,按醫學正規分類方法它隸屬於自主神經發作的範疇,屬癲癇的部分發作,主要是因為發作性頭部植物神經異常所致。主要的症状為頭痛、頭重、頭暈、耳鳴,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約為數秒至數分,還有極少數的為數小時至數日。頭痛型癲癇的診斷標準應該包括以下幾條:(1)患者的年齡在20歲以下。(2)臨床以發作性劇烈頭痛為表現,可以並發頸背痛、頭暈、耳鳴或其他植物神經異常的表現,如心悸、胸悶、噁心、嘔吐、膀胱尿道異常感、尿失禁等等。(3)內科及神經科體格檢查無陽性發現。(4)腦電圖上有癲癇性放電的存在。(5)抗癲癇藥治療有效。在確定為頭痛性癲癇後要積極尋找病因如中毒、腫瘤、缺氧等,儘可能早期、完全祛除之。抗癇藥的治療愈早效果愈好,可選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乙醯唑胺和卡馬西平,一般要正規服藥1年以上,待症状緩解腦電圖改善後才可緩慢減量直至停藥。

腦血栓形成及腦栓塞時會發生頭痛嗎?

腦血栓形成是指腦動脈的顱內、外段在內膜病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致使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血流受阻,引起腦組織缺血、壞死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病。一般本病多在安靜或睡眠時發病,意識障礙較輕,一般無頭痛。在CT掃描,磁共振成像之前,這些特徵成了臨床上區別腦部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據。但隨著神經影像學普及應用,我們發現有些發病初有頭痛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最後診斷為腦血栓形成。認為可能是因為病變動脈閉塞,引起腦組織供血量的銳減反射性刺激鄰近動脈,使鄰近動脈擴張而引起頭痛;當然,如果閉塞的血管較大,引起腦組織大面積軟化,伴有明顯的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就會引起劇烈的頭痛,且伴噁心、嘔吐。所以光憑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來鑒別腦血栓形成與腦出血,顱內腫瘤佔位是不夠的,還需結合其他體檢結果,藉助輔助檢查的手段。如CT在24~48小時後可見到低密度梗塞區,而腦血管造影可顯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和側支循環的狀況。腦血栓形成一經確診,就要儘快地採用各種方法恢復腦的血液循環,控制腦水腫,增加缺血區腦組織的代謝要求,防止血栓繼續擴大,最大限度減輕腦損傷。

腦栓塞系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栓子,隨血流進入腦血管而引起腦血管的急性阻塞,引起相應供血區的腦功能障礙。按栓子的來源可分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來源不明三類。心源性腦栓塞最多,以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為最常見,其次為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及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手術等。當心房顫動或心力衰竭時,易發生湍流而致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之碎片或贅生物脫落,隨血流進入顱內血管而引起腦栓塞。這類病人平時一般就有缺血缺氧所引起的頭痛,表現為全頭部持續性脹痛,隱痛,體位及轉動頭位對頭痛無影響,當腦栓塞發生時,一般來說不會突然發生頭痛加劇,但如果栓塞了主要的大的供血動脈,如大腦中動脈,就會引起大面積的腦水腫,腦軟化,顱內壓增高而發生劇烈頭痛。這種頭痛多位於頭顱深部或兩側前額和後枕,呈持續性鈍痛,咳嗽、噴嚏等用力動作可使之加重。在起病後的一段時間內,頭痛可有緩解和複發,在經過治療顱壓降至正常時,疼痛可消失。腦栓塞在栓子來源沒有被清除的情況下容易複發,所以要積極尋找病因,重視病因治療,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心房纖顫、心力衰竭等應給予正規治療,且抗凝治療可減少腦栓塞的複發率。

結節性多動脈炎會引起頭痛嗎?

結節性多動脈炎可以引起頭痛。結節性多動脈炎是原因不明的累及中小動脈的炎症性疾患,主要病理變化為中小動脈各層的水腫、滲出,繼而白細胞浸潤,最後彈力纖維破壞、斷裂、壞死、結締組織增生、血管閉塞,甚至血栓形成。本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生,但以20~50歲見,男多於女,約為4∶1,主要症状為發熱、腹痛、皮疹、心動過速、體重減輕等;典型病例為皮下有結節,如黃豆大,有疼痛或壓痛,一個或多個,沿動脈排列,或不規則地聚在血管近方,呈周期性發作,發作時有發熱。約30%的結節性多動脈炎的患者可因病變侵犯腦部血管而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如果腦中小動脈病變範圍比較彌散,就常引起腦或腦膜炎症状,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全腦症状。若病變的血管形成局限性肉芽腫,患者會因為腦瘤樣佔位而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状。當腦部血管破裂時,可引起腦實質內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上可有頭痛,意識障礙,和/或伴有肢體偏癱,偏盲,失語,局限性癲癇等局灶性定位症状?/ca>  

偏頭痛的各種治療方法

偏頭痛,或稱血管神經性頭痛,是一種由於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發作性頭痛。以女性較多,多始於青春期,常有家族史。發作前常有一定誘因,如月經來潮、情緒潑動、疲勞等,發作前可有先兆,如視覺閃光、暗點、偏盲、暫時性失語,半身麻木或運動障礙等,一般先兆症状持續15~20分鐘。頭痛至周期性發作,每次持續4~48小時,偶可達數天,常見伴隨症状有煩躁、噁心、嘔吐、畏光、面色蒼白等,少數人可有眼肌麻痹,發作時兩側瞳孔可以大小不等,應注意鑒別症状性偏頭痛(主要因為腦腫瘤、腦動脈瘤或腦血管畸形所致)。

本病中醫又稱「偏頭風」,其痛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則如常人。

偏頭痛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認為可能與調節血管運動有關的中樞神經部分功能失調有關。發作開始為頸內動脈分枝的痙攣,引起相應腦組織功能障礙的症状,繼之轉為頸外動脈分枝的擴張,搏動增強而出現頭痛。

(一)中藥療法

(1) 丹參息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養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區血管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丹參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雞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細辛2克(後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後加入白糖熔化,濃縮至100毫升。每日劑,12~15天為1療程。

(2) 天麻頭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驅風鎮痛。主治偏頭痛。

[處方及用法]天麻12克、當歸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參12克、紅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荊子12克,水煎服。

(3) 疏肝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氣鬱結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葉10克、炒枳殼9克、甘草6克,水煎服。

(4) 清熱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熱;主治痰濕化熱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陳皮9克、枳實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

(5) 當歸化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絡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當歸10克、丹皮10克、紅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

(6) 清肝痛停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肝涼血;主治肝經血熱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龍膽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殼9克,水煎服。

(7) 蓮草茯苓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補肝腎;主治肝腎陰虛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

(8) 散寒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溫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陰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吳茱萸6克、党參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

(9) 祛風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化痰;主治風痰阻絡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鉤藤12克、白芍12克、膽星10克、陳皮9克,水煎服。

(10)桂枝調和方

[功能主治]功能調和營衛;主治營衛不調型血管神經性頭痛。

[處方及用法]桂枝10克、白芎12克、甘草6克、生薑5片、大棗5枚、葛根15克,水煎服。

(二)食療方

菊芎羊肉

[主治]偏頭痛

[原料]羊肉100克、杭白菊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牛藤12克、生地20克、防風15克、羌活12克、香附12克、藁本10克、木瓜10克。

[製備]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武火煮滾,後用文火褒1小時30分鐘。

(三)外敷方

[職位]太陽穴(雙)

[處方及用法]取川烏6克、草烏6克、薄荷1克、細辛1克、生石膏12克、胡椒1克,研細末,白酒調為糊狀,敷太陽穴。每天1~2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