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食道癌易短命!長期胃食道逆流恐病變

食道癌易短命!長期胃食道逆流恐病變

華人健康網 2015/12/30 13:20

長期胃食道逆流,恐致食道癌前病變!醫師指出,食道癌平均年齡活不過60歲,在10大癌症中有「短命癌」之稱,更是10年來死亡率增幅的第1名,由於國內胃食道逆流盛行率高,導致食道癌前病變相對提高,唯有及早篩檢與治療才是降低死亡的最佳策略。



食道癌與胃食道逆流病變,目前可利用新式內視鏡技術快速篩檢治療。

高雄義大醫院曾收治1名54歲的廖姓中年男子,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過去因為工作緣故,長期飲食不正常,且有酗酒習慣,8年前發現口腔潰瘍,結果被診斷罹患「口腔癌」,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後續接受了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結果又依序發現了「下咽癌」、「食道原位癌」、「胃癌」及「大腸原位癌」,集「5癌」於一身。

所幸這些癌病變發現時都屬早期,利用內視鏡治療技術可以加以切除根治,術後不但器官得以保存,且能順利返回工作崗位。



王文倫醫師(中)利用新式內視鏡技術,幫助「5癌」於一身的廖姓男子(右)重獲生命。(圖片提供/義大醫院)


篩檢治療利器 食道可被保留

收治案例的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文倫醫師表示,食道癌前病變及早期食道癌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已有重大突破,有別以往傳統食道切除手術,一些先進的內視鏡治療技術,包括《內視鏡黏膜剝離術》,可以利用1個小刀,像削蘋果皮一樣的方式,將病變完整切除。

或利用《內視鏡射頻消融術》,透過1個可產生高溫的晶片,像被熨斗燙傷一樣,將食道表面有變異的病兆細胞燙死;這些內視鏡治療技術,治療的安全性高、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短,最重要的是食道可以被保存下來,術後也可以正常由口進食,並立即返回工作崗位。


胃食道逆流 食道病變風險高

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張吉仰主任醫師表示,由於飲食習慣不正常,以及日常生活壓力增加,使得胃食道逆流已成為一個「文明病」。根據臨床觀察,近年來因胃食道逆流症狀而就診的民眾明顯增加,長期的胃食道逆流,當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久了為了適應強酸的環境,食道黏膜就可能會產生變異,進而演變為臨床上所指的「巴瑞特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



當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久了為了適應強酸的環境,食道黏膜就可能會產生變異。(圖片提供/義大醫院)

目前在美國估計大約有10%至15%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有合併巴瑞特食道,在台灣也有1%左右,但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相當有限,更重要的是巴瑞特食道是個癌前病變,它可以演變成食道腺癌,一旦被確診為有巴瑞特食道症,每年轉變成食道腺癌的發生率約0.12%到0.5%,罹患食道腺癌的風險較一般人增加30至40倍。一般而言,巴瑞特食道的危險因子有:1.年紀(愈大,大於50歲),2.性別(男:女約2:1),3.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越嚴重或時間越久),4.食道疝脫,5.中廣型肥胖等。



張吉仰主任強調(如圖)表示,約有40%的巴瑞特食道患者是沒有上消化道症狀的,且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圖片提供/義大醫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仍約有40%的巴瑞特食道患者是沒有上消化道症狀的,且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20多歲的年輕人亦不少見。目前的診斷主要是靠內視鏡來尋找可疑的目標加上切片檢查來做確診,但要靠傳統內視鏡找尋出可疑的癌變處仍相當困難,過去主要是依靠隨機切片,但卻往往無法命中標的。


新式內視鏡技術 追蹤快又準

近年來隨著內視鏡光學技術的進展,一些新的影像強化內視鏡技術,例如窄頻影像內視鏡、醋酸染色內視鏡技術等,能有效幫助醫師尋找出開始產生癌變的區域,增加切片時的準確度。

醫師強調,巴瑞特食道的治療首先要根據病理的報告來選擇,依照食道細胞組織不良病變的範圍分為低、中、及高度不良3個階段。當巴瑞特食道症已出現有高度不良病變的狀況時,未來轉變成食道癌風險高達7成以上。然而一但產生食道腺癌之後,其預後相當不好,5年的存活率約僅有10%,唯有及早解決食道癌前病變,才是遠離食道癌威脅根本之道。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