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病患躺地插管 如戰地醫院 急診爆滿 今年恐超過百位...

病患躺地插管 如戰地醫院 急診爆滿 今年恐超過百位急診醫生出走

王薏絜 張鎮安

2025年6月22日 週日

台灣救命防線岌岌可危! 2025年初至今,全台已有超過61位急診醫師離職,其中36%具10年以上豐富經驗,另有45位醫師計畫在今年內離職,若急診壅塞狀況不解決,根據急診醫學會表示,高推估,恐怕離開人數近200人。醫護人力嚴重不足,導致病患住院排隊時間拉長,開刀排程受限,不少醫院開始規定手術不得超時,還有醫院將超時的醫生,直接記點,累積太多就取消手術日。而急診走廊塞滿等待住院的病患,醫療崩壞如骨牌效應正在擴散,TVBS獨家深入調查,帶您直擊台灣各醫療現場。



圖/TVBS

「救死扶傷,換來的是自己身心的重創。」急診醫界直言:「肉體在上班,靈魂已潰散。」

雙和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關曉雯說,學弟妹剛來急診室工作,通常都會被「震撼教育」到。她形容:「我們的工作環境,隨時都像是在戰地醫院。人一直走來走去、聲音很大、隨時都有血,或者是糞便打翻在地上。」

台灣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陳健驊指出,如果急診壅塞問題無法解決,依高推估,今年恐怕會有接近200位急診專科醫師離職。老兵離開、新人不來,台灣的救命防線岌岌可危。TVBS採訪團隊深入全台各醫療現場,帶回第一手震撼觀察。

癌末病患苦等病房 林先生:像死刑犯等待特赦

64歲的林先生每個月從楊梅搭火車北上回診,光是等車、轉車、坐車,就要花將近兩個小時。但他仍充滿感激,因為那是一條通往重生的路。

林先生兩年前確診直腸癌第一期,原本以為手術後可以逐漸康復,沒想到短短三個月內,癌細胞就轉移到肝臟。他說:「當時醫生跟我講,如果這個腫瘤咬到大動脈,我大概只剩三到六個月的生命。」

影像顯示腫瘤超過3公分,逼近肝臟大動脈。他接受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先天缺陷,癌細胞一旦發作,無法踩煞車,腫瘤會迅速擴大。因此,密集住院化療成為救命關鍵。

林先生說,一開始每隔11、12天可以排到病房住院,但後來最高曾等了21天。他說:「你等不到病房,就等於沒辦法活下去。你好像一個死刑犯,在等特赦令一樣。如果通知沒有來,那你就是要去死啊。」,他說後來了解,醫院不是沒有病房,而是沒有護理師。

談到那段等待通知的日子,林先生多次哽咽無法說話。他說,那種恐慌讓他甚至不敢出門,只怕錯過醫院來電。從早上九點等到下午五點,只為隨時準備出發住院。

其實他不是特例,臉書上的癌症病友社團,處處可見苦等病床的貼文,這正是全台現況。

林先生曾在醫院的「感恩護理師」留言板寫下:「我們需要您。」他說,每次出院都會去護理站說謝謝。但現在,不只病房難等,開刀房也是重災區。

清晨五點開非急診刀 顯現醫療量能失常

林先生後來因腸沾黏、腸阻塞需開刀,醫師說再不開腸子會爆掉。然而當時沒有開刀房,手術只好安排在凌晨五點。他說,自己非常敬佩醫護,但也很不捨他們的辛苦。清晨五點還得開非急診手術,顯現台灣醫療量能已嚴重失常。

TVBS記者經過層層申請,遵守嚴格感控規範,直擊新光醫院手術室。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台胸腔外科手術,從主刀醫師、住院醫師、麻醉科醫師、刷手護理師、流動護理師、麻醉護理師等,總共七個人參與。醫療是團隊合作,缺一不可。」



圖/TVBS

這台肺癌手術由新光醫院副院長張益誠主刀,使用3D內視鏡開刀。只見他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右側的護理師陳冠羽就精準遞上所需器械。當張副院長要用晶片型電動縫合器時,護理師也迅速組裝完成。這個角色,就是「刷手護理師」。

她與另一位「流動護理師」一同清點器材與紗布數量,確保開刀前後一致,保障病人安全。站在無菌區外圍的陳月卿,就是那位流動護理師,她同時也負責與手術室內外的物料供應與溝通。

年輕人不選開刀房 經驗傳承岌岌可危

張益誠說:「高科技的手術器械需要訓練才能熟悉,如果裝得久,每慢一分鐘,整台手術時間就會延長。這就像籃球,不能只靠一個人,外科醫師只是其中一位球員。」

一台手術,背後是很多人的默默付出。這台刀的刷手護理師已有5年資歷,流動護理師更有40年經驗。然而,願意進開刀房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造成嚴重斷層。

開刀房護理師陳月卿說:「手術時需要長時間站立,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很多人撐不下去就離職了。」她自己曾跟過一台長達8小時的手術。

每天走進手術室前,陳月卿都會繫上護腰,長年久站怎能不累,但她仍堅守崗位。

醫生手術被限時 超過就記點 醫病關係將更緊張

人力吃緊,不只病房難求,連「開刀」也成為難題。以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公告欄上貼著手術室公約:常規手術的醫師,最後接刀時間為下午三點,並規定五點前必須結束。若違規超時將記點,累積九小時,醫師將被取消一天開刀日。

嘉基脊椎科主任、同時也是工會幹部的趙麟宇表示,自2024年開始,醫師每週只能排到一天開刀。這樣的制度,對病患與醫師都是壓力。

「我現有的病人,可能要排到一兩個月以後。如果是比較長的手術,可能自我設限,一天最多只能排兩台。當病人聽到還要等,就會覺得不開心,甚至擔心延遲影響手術效果。」趙麟宇說。

他指出,若手術結果不如病人預期,醫師可能成為究責對象,甚至面臨訴訟壓力。當制度讓醫師無法安心執業,最終只會導致人才出走,進一步重傷醫療品質。而手術限時的規定,其實已在越來越多醫院實施,成為醫界不願明說的公開秘密。

急診病患塞爆走廊 醫護過勞不見盡頭

另一個最慘烈的場景,是急診室。當一般病房缺人,無法收治住院病患,急診患者只能卡在急診區,動彈不得。



圖/TVBS

「樓上病床都是滿的。」雙和醫院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對家屬解釋:「現在留觀室的病人已經等了五天。」。

當記者問到是否有時間吃飯時,他坦言:「我們會準備一個小盒子,裡面放著巧克力、口香糖、提神飲料……因為真的沒有時間吃飯。」

一個班十二小時,雙和醫院是新北市醫學中心中等待住院人數最多的,而台大、林口長庚則幾乎天天超過百人排床。

記者現場看到,「從急診室出來的走廊,牆面上貼黃色病床號碼牌,本是當有大量傷患湧入時,可以安置一部分病患在此,如今平日就全數占滿。」

再往更外走廊,推床擠滿走道;急診核心區,一位阿姨坐在板凳上接受氧氣治療,只因床位要留給重症病患。醫護一邊救命,一邊控管資源。即便雙和團隊穩定、士氣高,但依舊「滿編困難」。柯世祐醫師表示,這是他急診生涯22年來,第一次感覺「急診爆滿沒有盡頭」。

醫療崩壞成骨牌效應 救命系統快撐不住

柯世祐坦言:「現在各大醫院,急診等三天床位,算是基本起跳。我都會對能在三天內住進院的病人說:你運氣真好。」

當急診人力崩潰,醫療體系將如骨牌效應崩壞。他說:「可能會開始出現內科、外科的醫師支援急診上班。但對他們來說,壓力非常大。」

一旦非急診醫師大量支援第一線,意味著「能救的人變少了」。而急重症往往在一瞬間發生,急診檢傷護理師與醫師的每個決定,都在與死神搶時間。

雙和急診護理師羅珮珊分享一次印象深刻的經驗:「我告訴急救室主治醫師,我覺得病人可能是主動脈剝離。他馬上用超音波一掃,立刻診斷是主動脈剝離加心包膜填塞   。急診醫生當機立斷,不到十分鐘,就完成了開胸處置。」病人順利進入開刀房,後來平安出院。急診團隊訓練有素、經驗豐富,是這場與死神搏鬥中的重要角色。

急診超載被形容如戰地醫院 病患躺地急救

來到新光醫院的急診現場,推床已經排到大廳,只能用綠色拉簾暫時遮蔽。59歲鄭先生因感染需住院,等床已進入第二天。另一位病患鍾小姐,照顧75歲失智的母親,已經在急診苦等多日。她說:「今天是第五天。我看到這樣的環境就想,如果我老了、失能了,也沒有人照顧我,那怎麼辦?」



圖/TVBS

家屬們都理解,醫護人力吃緊不是他們所願。

今年急診醫師出走潮已現 高推估200位急診醫生離開

根據台灣急診醫學會最新統計,2025年1至5月,全台已有61名急診醫師離職,其中年資超過10年的有22人,佔比36%,比例最高。其次是年資少於3年的,有18人,佔30%。

這些醫師離職後,有27人前往診所受雇,5人自行開業,等於超過半數徹底離開醫院體系。更令人擔憂的是,還有45位醫師表示,打算在2025年內離職。總人數恐破百,高推估,甚至逼近200人。

急診室是醫院最虧錢的單位之一,健保給付極低。最嚴重的一級檢傷病人,健保僅給付1800點。

他們是急重症的第一道防線,兒虐、性侵、嫌犯就醫、災難、車禍等等,全數由急診醫護守在第一線救命把關,卻是全院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群。當大家期待他們燃燒自己救人,是否也該給他們一個不必「燃燒殆盡」的工作環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