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救醜難救命! 醫學系搶選整形、皮膚科 急重症快滅科...

救醜難救命! 醫學系搶選整形、皮膚科 急重症快滅科 健保救了誰?

王薏絜 張鎮安

2025年6月22日 週日

救人的醫師,自己卻過勞倒下被搶救,這是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文明,十幾年前的真實經歷,父親不捨地說,後悔讓他念醫學系。其實在台灣的醫學中心,兒科、外科、加護科等救命專科正面臨人力斷層危機。年輕住院醫師越來越少,甚至主治醫師必須跳下來頂班。從健保總額壓縮點值、專科訓練長又辛苦、到年輕醫師轉向醫美自費市場,這些警訊逐一浮現。台灣醫療被視為高CP值,但健保制度,也在反噬我們自己。當醫療人力流失、年輕世代不願投入,當我們或家人面臨生死一線之間,還找得到願意救命的醫師嗎?



名醫心肌梗塞倒下 父探視不捨:希望你是一般人 不用承擔別人生死

這是第一線資深醫師最沉重的告白。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文明說,10幾年前自己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時,父親來探視,很不捨地說,後悔讓他讀醫學系,「他希望我只是一般人,不用承擔別人的生死。」另一頭,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除非職場環境有改善,才能跟年輕人講別走,否則他覺得很難說服,學生留下來醫學中心工作。

救人的醫師反而因過勞倒下,現在專科醫師人力岌岌可危,全民健保,保障了誰?

許文明醫生的病患徐妹妹,因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幾乎無法進食,從出生到現在14歲,一直由他治療。這次住院是因為靜脈營養管路感染。

家長徐媽媽說,女兒擔心許醫師退休後,自己未來找不到熟悉的醫師。

病患徐妹妹說:「當我生病或不舒服時,看到許醫生會覺得比較放鬆,有安全感。我希望他身體永遠健康,長命百歲。」

許文明常常深夜查房,他曾在2013年,49歲時心肌梗塞,救回一命,他被同事稱為小兒外科界的國寶,拯救了無數孩童生命。



圖/TVBS

小兒外科面臨人才斷層與健保給付困境

這位11歲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病童,抱著心愛的恐龍娃娃,遠從台南來接受手術。許文明仔細向家長說明病情,而旁邊的總醫師黃子軒,可能再一年訓練,就能升主治醫生。

儘管台大醫院是醫界龍頭,也只有三位專任小兒外科醫師。資深教授許文明仍24小時待命,而年輕人不願投入這個次專科,是因為除了要經過4年一般外科訓練,還須再接受2年小兒外科專科訓練。小兒外科除了腦和心臟,兒童全身部位都要會開,養成過程漫長且辛苦。再加上健保給付制度讓年輕醫師覺得無未來。

根據小兒外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全台僅有73位小兒外科醫師。

許文明說,健保制度是以「人頭計費」,以病人數量決定收入,病人少的科別自然弱勢。與先進國家不同,美國小兒外科因「物以稀為貴」,反而受到重視。

許文明指出,小兒外科的簡單疝氣手術,一小時內完成,健保給付約11292點;但複雜的神經母細胞瘤手術平均需6小時以上,甚至超過8小時,所得到的給付點數卻只有22354點,連疝氣手術的兩倍都不到。

高風險、長時間且身心壓力巨大的重症手術,因報酬偏低,願意承擔的人越來越少。

許文明強調,無論手術花費多少時間,健保給付都是一樣。國家應該重視的是醫師的價值,而非健保點值,辛苦付出有合理回報,年輕人才會願意留下。他最害怕的就是,畢生所學無法傳承。

「直美潮」衝擊專科醫師培育

在台北東區,短短兩個路口就有超過10家整形與醫美診所。近年來,台灣醫界出現「直美潮」,年輕醫師畢業後,直接跳過專科住院醫師訓練,選擇薪資高、不用值班的醫美診所工作。



圖/TVBS

台大小兒外科住院總醫師黃子軒說,很多同儕選擇當開業醫師或直美,但她表示,如果一個人有很喜歡的專科,可是基本生活受限,那喜愛的熱情會逐漸消磨。

一位病童,手術持續12小時,深夜十點多才從開刀房推入ICU。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第一晚照護需要高度神經緊繃。

林建志從早上8點就到院,帶著院內和院外的住院醫生巡房並教學。這一天,他還得值班。

兒科缺人 教授級主治醫生也跳下來值班

因為現在越來越少年輕人選兒科,缺少住院醫生,長庚醫院規定,60歲以下的主治醫師都必須輪流值班。

小小的值班室,是林建志短暫休息的地方。不只是長庚,許多醫院的兒科主治醫師都親自值班,台大兒童醫院,甚至連院長也值班,但這也顯示全國兒童醫療正面臨崩塌危機。



圖/TVBS

根據兒科醫學會最新數據,兒科住院醫師的招收率從2020年的98.46%,在2021年驟降至78.79%,2022年及2023年持續下滑。2024年,部定容額是130人,卻僅收到75人,招收率慘跌至57.7%。

老師值班 更影響年輕人意願 兒科面臨斷層危機

林口長庚兒科部副部主任歐良修表示,主治醫師幫忙值班的時間越長,年輕人越不願意投入兒科。「因為他們會想到,若是跟老師一樣,醫生生涯到20、30年後,還繼續做值班工作,就會重新考慮是否要長期從事這樣的工作。」

投入兒童重症21年的林建志說,若沒有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兒科,未來小孩的死亡率恐怕會上升。

兒科急重症需臨床經驗 時間是救命關鍵

林建志強調,急重症照護最重要是與時間賽跑,關鍵在於能否早期發現病情問題。他說需要豐富臨床判斷,能提前察覺病人可能惡化的跡象,避免等到病況嚴重再治療。

歐良修則指出,國家面臨少子化問題,兒童醫療是否能像日本一樣,以「國防」概念,編列充足預算守護每個孩子是關鍵。

而目前不僅兒科,胸腔科、感染科、神經內科等專科也正面臨人力大流失。

台灣引以為傲的高CP值醫療 面臨自我反噬

台灣健保採總額制度,多年來醫療院所依照服務量申報點值。但當全台醫療院所請款金額超過總額,那1點就不等於1元,是浮動點值,你做1元的工,被打折成0.9元,甚至更低,

醫院虧錢,就導致醫護勞動條件被壓縮。

2025年健保署推行個別醫院總額,但仍在總額框架下。隨著人口高齡化、癌症年輕化,醫療需求大增,健保費不敢調漲,醫療投資不足,留不住願意在醫院救命的醫護人員。

專家呼籲政府啟動健保改革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過去健保預算不足,導致最新藥物和醫療新科技納入速度放緩。他以韓國為例,過去22年調整了17次健保保費,台灣需跟上腳步。

陽交大醫學院醫管所教授黃心苑則強調,要用實證證據向民眾說明台灣醫療現況,讓社會在充分了解事實後,理性討論健保費調整與制度改革,避免沉浸在「健保烏托邦」的想像中。

健保是台灣滿意度最高的政策,但過度追求便宜醫療,壓榨醫療人員價值,導致無人願意從事急重症工作,反而流向自費整形醫美,當你我生病時,還有誰能來治療,台灣恐成為救醜難救命之島。

返回列表